詩歌·范成大詩《四時田園雜興(七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淳熙丙午,沉疴少紓,復至石湖舊隱。野外即事,輒書一絕,終歲得六十篇,號《四時田園雜興》。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
其二
胡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
其三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其四
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zhì)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其五
靜看檐蛛結(jié)網(wǎng)低,無端妨礙小蟲飛。蜻蜓倒掛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
其六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其七
黃紙蠲租白紙催,皂衣旁午下鄉(xiāng)來。“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
在我國的田園詩中,范成大占有一席重要位置。這是因為他既不同于鄙夷功名、憎惡污濁的官場而“守拙歸園田”的陶淵明;也不同于“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yè)》)的陶然忘機的王維。除了其他寫農(nóng)村田園的作品,只是以《四時田園雜興》為題的,他就寫有六十首。這些詩對農(nóng)村的景物、風俗、勞動、節(jié)序和人們的歡樂、痛苦、奮斗、掙扎等各個方面,都作了動人的描述,涉獵面之廣為前人所未及。
原詩寫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在石湖養(yǎng)病的時候,六十首共分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這里所選七首,約略可見全詩的輪廓。
第一首詠春日景況。“土膏欲動”,語出《國語·周語》:“陽氣俱蒸,土膏其動。”首二句七個字含有因果關(guān)系,即由于“雨頻催”而土地潤澤,地氣轉(zhuǎn)暖,也使得“萬草千花一餉開”了。說“一餉”是夸張的語言,暗傳出春回大地、草綠花紅時詩人的喜悅心情。這二句是從宏觀的角度和廣闊的范圍用筆。后二句則收縮視角,具體而微,描繪自家庭院景色:“舍后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墻來。”上句是重在一個“猶”字,下句重在一個“過”字。“鞭”,竹的地下莖,即竹根。竹鞭節(jié)上生的芽,冬季在土中已肥大而可采掘者稱“冬筍”;春季芽向上生長,突出地面者稱“春筍”;夏秋間芽橫向生長成為新鞭,其先端的幼嫩部分稱“鞭筍”。“諺云:‘東家種竹,西家理地。’謂其滋蔓而來生也。”(宋·釋贊寧《筍譜》)卻也表現(xiàn)出竹子生殖的特性。這兩句的內(nèi)蘊和意境,大類葉紹翁“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游園不值》),表現(xiàn)出春色洋溢的喜人情懷。王夫之云:“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前二句可謂“大景”,后二句則為小景,而其藝術(shù)手法的超妙,正在“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為全詩生姿添色。
其二和其五二首都寫田家生活的幽靜情趣。前首先寫雙雙蝴蝶飛入金黃色菜花叢中,純樸中透出無限佳麗。可是人們忙于農(nóng)事,哪有工夫到東鄰西舍走動?環(huán)境清幽,一片寂靜。轉(zhuǎn)入第三句,情景不大相同:“雞飛過籬犬吠竇。”正由于原來的靜極,所以乍有聲音傳來,驚得雞越籬而飛,狗也走出洞口大聲叫起來。如此一片喧嘩,而詩人則漫不經(jīng)心地說:“知有行商來買茶。”“行商”,往來販賣的商人,對坐商而言。作者《題南塘客舍》:“君看坐賈行商輩,誰復從容唱《渭城》。”“知有”二字言淺意深,村中人們似已成為習慣,當此季節(jié),蝴蝶翩躚,新茶采罷,除買茶人還有誰來這荒僻的山村呢?三、四句雖寫動景,卻仍給人以寂靜之感,這是以動寫靜。后一首表現(xiàn)出鄉(xiāng)村某類人閑來無事時的一種奇趣。蜘蛛結(jié)網(wǎng)檐下,本為捕食,賴以生活。這位靜看者,一嫌其“低”,二怪其“無端”,三謂其“妨礙小蟲飛”。而“無端”者,無緣無故也,顯然是斥責語氣。不僅如此,他在“靜看”之余又發(fā)現(xiàn)“蜻蜓倒掛蜂兒窘”,都受到了蛛網(wǎng)的威脅,于是:“催喚山童為解圍。”如欲解其困厄,看來只有破網(wǎng)了。詩如無寓意,則只是表現(xiàn)出“靜看”者閑逸的情趣,同前首一樣,其境界也是以“靜”取勝。
其三寫農(nóng)家生活樂趣。首句“晝”、“夜”先從時間上寫: 白天“耘田”,夜里織麻,男耕女織,一片繁忙景象。這里說日夜有分工,實則指男女有分工。次句寫“兒女”都在“當家”。仍如上句,是說農(nóng)村的男女少年,分司耕織,各有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嚴羽《滄浪詩話》:“詩道亦在妙悟,……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三、四句出現(xiàn)了一個特寫鏡頭: 這個還不懂事的“童孫”,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桑樹陰下面學習種瓜哩。這兩句真實生動地反映出孩童由于耳濡目染,自幼養(yǎng)成了勤勞的品質(zhì)。如果說首句寫的是這“田家”的第一代,次句的“兒女”可說是第二代,而“童孫”就是第三代了。這首小詩,通過層層鋪展的藝術(shù)手法,把這一家人從白天到黑夜、從老到幼的勞動景況情意逼真地寫了出來。由這一“田家”可推知整個農(nóng)村人家都沉浸在繁忙的勞動中。詩寫得自然樸素,明白如話,而內(nèi)蘊深厚。辛棄疾詞有:“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清平樂》)這個小兒什么事情都不干,津津有味地剝蓮蓬吃,在年老的父母看來,卻是最頑皮可愛的。這兩首詩詞題旨雖不同,但都動人地寫出了宋代農(nóng)村的一個生活側(cè)面。
其四和其七一寫人民生活的苦況,一寫官家盤剝之重。同是田園悲歌,但前首只見其悲,后首則悲中含有辛辣的諷刺。前首似只寫江南水上采菱的艱難,但人們?yōu)槭裁磿俅藰I(yè)呢?南宋領(lǐng)土不及北宋三分之二。全國墾田的一半為官僚大地主所有(稱“官戶田”)。大將張俊歲收租六十四萬斛。高宗賜秦檜永豐圩(江蘇高淳縣西)最好的水田達千頃。在南宋偏安的局面下,地主也大肆兼并土地。到南宋末,田地“連亙數(shù)路”的大地主已不在少數(shù)。“廢犁鋤”,是由于“無開耕之地”,迫不得已為求生路,才轉(zhuǎn)而去“采菱”。首句七個字,前四字是“果”,后三字是“因”。次句述其辛苦之狀:“血指流丹鬼質(zhì)枯。”采菱刺破手指,鮮血直流;人也因長期浸水和不慣水上生活被折磨得非復人形,似鬼一樣枯瘦了! 作者《采菱戶》詩亦稱:“采菱辛苦似天刑,刺手朱殷鬼質(zhì)青。”“質(zhì)”,有本體(見《周易·系辭下》)、稟性(見《禮記·禮器》)義,引申為形狀。“鬼質(zhì)”,喻其形狀似鬼也。作者《蛇倒退》詩亦云:“山民茆(茅)數(shù)把,鬼質(zhì)犢子健。”“無力買田聊種水”,這句直白道出“種水”之因,呼應(yīng)首句。“聊”,聊賴義,指生活或感情的憑借、依靠。“無力買田”,只好依靠種水生活,可是“近來水面亦收租”! 喪失土地,廢棄犁鋤,這是一種打擊;采菱辛苦,非人非鬼,這是又一種打擊;如今竟連最后的生存之路也破滅了,這是第三種打擊。所受打擊之慘重可知。詩人像不動感情般地徑直敘述,完全用客觀現(xiàn)實說話,卻產(chǎn)生了撼人的力量。后首用的是漫畫式筆法,意同《后催租行》,思路與語句也相似,可彼此參讀。其中的“冬烘”一詞,即胡涂或者迂腐之意。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誤放》載: 鄭薰主持考試,誤認顏標為魯公(顏真卿)的后代,把他取為狀元。當時有人嘲之以詩:“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錢鐘書先生對“長官”兩句作了極好的譯釋:“這個公差說:‘縣官是胡涂不管事的,做好做歹都由得我,你們得孝敬我?guī)讉€錢買酒喝。’”(《宋詩選注》)諷刺中微含幽默,把這個毫無忌憚、直白敲詐勒索的衙役的嘴臉活畫了出來。
以上二首都深刻地揭示了農(nóng)民的痛苦。
其六寫秋收打稻的場景,奏出的是一闋歡樂的歌。打稻的場地如鏡面一樣平坦,趁霜后的晴天正好收成。“笑歌聲里”一片連枷聲,猶輕雷滾動,從夜里響到天明。末句呼應(yīng)“趁霜晴”,生動地再現(xiàn)了熱烈而歡樂的勞動場面。李白寫冶煉工人勞動的《秋浦歌》云:“爐水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二者異曲同工,十分相似。稍后,光宗紹熙五年(1194),陸游居山陰故鄉(xiāng)時作有《秋晚》詩:“新筑場如鏡面平,家家歡喜賀秋成。老來懶惰慚丁壯,美睡中聞打稻聲。”場景相近,而表現(xiàn)的則是自家的一副悠閑清致了。
清宋長白的《柳亭詩話》說:“范石湖《四時田園雜興》詩,于陶、柳、王、儲之外,別設(shè)樊籬。”這“樊籬”之說,一表現(xiàn)在既與陶淵明詩的沖淡曠達、安貧樂道的風格不同;也與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的空靈幽深、閑靜淡遠、質(zhì)樸清新的風格有異;更和柳宗元孤寂冷峭、淡泊凄清、“使人神骨泠然”(胡應(yīng)麟語)的風格迥異其趣。二表現(xiàn)在范成大的詩把描繪農(nóng)村的自然景物與農(nóng)民被剝削的貧困生活結(jié)合起來,對統(tǒng)治者極盡丑化、諷刺之能事,是前此任何一位田園詩人所不可比擬的。至于其描寫范圍之廣,可說觸到了“田園”每個角落,尤為難能可貴。
上一篇:詩歌·張衡詩《四愁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李清照詞《聲聲慢》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