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唐山水詩鑒賞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次路過蘇州,停船楓橋,經歷了一個不眠之夜,寫下了這首傳誦人口的七言絕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是一個十分精彩的開篇。但這里寫的究竟是夜半?還是清晨呢?關于這一點,一直有著不同的解釋。從末尾那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看來,好象是夜半。古樂府里有《烏夜啼》這樣的詩題,烏鴉是可能在夜間啼叫的。如果是上弦月,月落的時間也恰好在夜半。至于“霜” 呢,清晨或夜間都可能出現。所以,把“月落烏啼霜滿天”講成夜半的景色是可以的。不過要提醒一下的是,這“霜滿天”并不是視覺的形象,因為誰也看不到天上的霜,詩人自然也看不到。“霜滿天”不過是表述了詩人的一種寒冷的感覺而已。在那個愁思縈繞的不眠之夜,他躺在一只小船上,看著天邊的殘月、江岸的楓樹和漁舟中的燈光,徹骨的寒氣襲來,仿佛把詩人凝固在冰的世界里。詩人甚至一夜都沒有合上眼睛,由此才這樣細致地觀察到這一句所寫的景物。
第二句 “江楓漁火對愁眠” 中的 “楓”字,也有不同的說法。清代的王端履在他的一本著作中說,楓樹最怕潮濕,不宜生長在江邊。江南水邊多的是烏桕樹,它的樹葉經霜變紅,詩人誤認為是楓樹了。可是誰又能肯定當時就沒有那么幾棵楓樹不怕潮濕,偏偏就生長在江邊呢?詩人用 “江楓”這個詞,讓人聯想起《楚辭·招魂》中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的詩句,因而更增添了凄涼、哀傷的情調,這和全詩的情緒是正相吻合的。“愁眠”應當是指愁眠之人,即詩人自己。“對”有“偶”的意思,可以引申為陪伴。這句詩的意思是說,江邊的楓樹和漁人的燈光陪伴著自己這個愁眠的人。
后兩句寫的是寒山古寺的鐘聲: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在蘇州西郊的楓橋鎮,最初建于南朝梁代,原名 “妙利普明塔院”。初唐時詩僧寒山、拾得曾住在這里,所以稱“寒山寺”。至今寺內還有他們的雕像。
在寒冷的秋夜里,船停泊在楓橋下,河面空闊而沉靜,只有江楓漁火為伴,詩人久久不能入睡。月落烏啼帶來的凄涼已經夠他受的了,這時,寒山寺的鐘聲又一聲聲送到客船上來。這清冷、空遠的鐘聲,既打破了半夜的寂靜,又更增加了半夜的寂靜,這鐘聲仿佛 一聲聲敲打在他那孤寂的心上,當然也就加深了徹夜不眠的客愁。
一般人讀這首詩時都認為是夜半景色,整首詩所寫的也都是夜半的感受。這樣講是可以的,但還不夠味。“江楓漁火”是終夜所對,“鐘聲”是半夜所聞,“月落烏啼霜滿天”則是天將曉時所見所聞所感,一整夜大自然的景色給詩人釀成了 “愁眠”的氣氛,整首詩也全部用“愁眠”二字貫穿,可謂情景交融。可是,按照順序,應當是先因愁而不眠,繼而看到江楓漁火,然后聽到夜半鐘聲,最后才接觸到天快明時的月落、啼烏、霜氣。而詩人卻采用了倒敘的方法,從清晨的所見所聞所感寫起,將最后發生的放在最前面,從而寫出一整個不眠之夜。這種倒敘的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并不少見,大家所熟知的孟浩然的《春曉》就是這樣寫的: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杜甫的《臘月》詩也是如此。
現在寒山寺的那口鐘,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再一次建寒山寺時重新鑄造的,寺里原來的鐘——詩人張繼曾聽過它聲音的鐘,早已不知去向。但是被張繼寫進詩里的鐘聲卻永遠回蕩在讀者心中。而蘇州城外那座楓橋、那個寺廟以及它們周圍的一切,也都染上了濃厚的詩意。
上一篇:孫覿《楓橋》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郎士元《柏林寺南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