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詩人離任揚州入京,與相知歌妓舉袂,賦《贈別》二首。其一,全用贊頌筆調(diào),寓蓄離別意緒。這首則著力抒寫?zhàn)T行場景,表達依依眷戀的心懷。
前二句,攝取特寫鏡頭,透示矛盾的心境。在臨別夜宴上,詩人想到她平日里脈脈多情,卻總似未覺其對自己有情;今夕面前擺著酒樽,心塞悲凄,相對無言而坐,只是感到強露笑臉不成,難以形成歡趣、人生有這種規(guī)律性的情況,當一種感情已經(jīng)獲得,往往不以為然,一旦將要失去,才深有所悟,意識到它的可貴。這里正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的內(nèi)心波動,具有一種哲理意味。“卻似”言無情,“惟覺”言有情,一頓一折,相反而相成,寫心態(tài)轉(zhuǎn)遷,乃見一往情深。不用“多情自古傷離別”來直接袒露,卻用“惟覺樽前笑不成”間接表現(xiàn),詩句活脫而成“詩眼”。平日相聚,歡歌笑語,是謂多情,而今“笑不成”,是謂遠行頓失“多情”。一個“笑”字,照應起手,又一隱悲愁,境界全出。
后二句,轉(zhuǎn)筆詠物,借物寄情。筵席上,點燃著蠟燭,燭花閃動,燭淚流注,若懷有惜別的心情,不斷替這一對相知垂淚,一夜到天明。當“蠟炬成灰淚始干”之時,也是分離的悲劇開始之際。“有心”、“替人”,尋常詞語入句,勃然生色,若蛟龍出淵,騰躍起來。既是以含情之眼視物,則物亦生情,人間相別,蠟燭有心,也為之傷悲,離情最苦,不堪言狀;也是以物之情寫人,富有象征意義,燭心與人心,蠟淚與眼淚,主客體結(jié)合,若即若離,二人心心相印,已是難舍難分。“到天明”,點出別宴延續(xù)之久,亦折射出二人之依依惜別。而天明的背后,隱藏著“天隔一方”的結(jié)局,男女主人公陷入無法自遣的悲境。甚得“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之妙用。
詩的象征手法,可比擬于李白的詩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意境相似。后人亦有學步。宋晏幾道《蝶戀花》有“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的詞句,即由此化出。
此詩寫艷情,厚重而不輕佻,誠摯而不薄幸,看來杜牧和這位年少歌妓是有真情實感的
上一篇:杜牧《過勤政樓》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崔國輔《怨詞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