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一詩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是年李白三十六歲。
在這前一年,李白曾應好友元演之約,北游太原。元演的父親是太原的府尹。李白在太原住了一年多,其間又北游雁門,直到次年秋天才返回河南。由于元氏父子的熱情款待,李白的太原之游十分愜意,多年以后他還津津樂道。但他一想到自己已年近“不惑”,雄心壯志仍未能實現,也不能不感到苦悶。
李白回到河南后,在洛陽遇到好友元丹丘也剛從峨嵋山回來。李白便應邀到了元丹丘的潁陽山居,恰好另一位友人岑勛也來到元丹丘處。于是,三位朋友置酒高會,開懷暢飲,直到皓月東升,興猶未已。邊談邊飲,邊飲邊談,李白的酒已喝得不少了,久已積蓄在心頭的半輩子的甜酸苦辣,便涌了上來,借眼前景而轉化成《將進酒》這首詩篇。
元丹丘的潁陽山居,在嵩山西南麓,離黃河不遠,因此詩人以黃河起興。黃河自西而來,如同從天而降,然后一瀉千里,直奔東海。這種景象觸發了李白心中青春易逝,功業未成的愁緒。使他感到自己的黃金歲月,恰象黃河流水一樣,將一去不復返,滿頭青絲很快就會變成滿頭霜雪,因而不禁悲從中來。但這種悲哀,是大丈夫壯志未酬的悲哀,所以雖悲亦壯,雖哀亦豪。不是凄凄慘慘,而是呼號奮發。
詩人正在悲哀之際,看見“開元之治”的光輝還在天邊閃耀,感到青春的活力還在他的血管里奔流,于是他又高興起來,馬上斟滿希望的酒杯,奏起行樂的琴弦,高聲唱出一串歡樂的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正當他陶醉在及時行樂和對未來的希望之中。多年來懷才不遇的憤懣忽然又翻騰上來。正當他拿起酒壺,勸別人和他一起“盡歡”之時,卻又流露出如此虛無的思想和如此頹廢的情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好象他把一切都看淡了,準備在醉生夢死中過一輩子。實際上,這是故作憤激語,用以發泄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
大概是作為主人的元丹丘,恐怕李白飲酒過多,牢騷太盛,便故意說沒有錢打酒了,李白卻還不肯罷休,接著又高聲唱道:“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陳王,即
曹植;平樂,樓觀名,故址在洛陽。曹植《名都篇》中有“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兩句,寫的是一個貴族青年,無所事事,只有以斗雞走馬,歌舞飲酒為樂,借以消遣歲月。實際上曹植寫的就是他自己抒發他自己不受重用的怨望之情。李白在詩中用“陳王”事,暗中也有這個意思。最后這幾句大意是:想那才華絕代的曹植,被棄置不用,只有靠飲酒作樂來打發日子。我為什么不可以學他那樣?沒錢嗎?把元氏父子送我的五花馬、千金裘拿去換酒吧!換了酒來讓我們盡情一醉,把心中陳古八百年的憂愁都一掃而光吧!
歷代文人借酒澆愁雖然屢見不鮮,但表現得這樣曠達,這樣豪放,卻很少見。這不僅是詩人的性格如此,也是時代使然。開元后期的政治還給李白以希望,使他感覺心中愁悶只要盡情一醉便可以一掃而光。
《將進酒》一詩中,忽悲忽樂,忽樂忽悲,悲中有樂,樂中有悲——這種思想感情的特點,自然形成了這首詩波瀾起伏,轉折多姿——這種章法上的特點。古代評論家早已注意到了,例如元代楊載在他的《詩法家數》一書中,把李白此類詩歌比作“兵家之陣”。的確如此,你看他調兵遣將,往來馳騁,忽東忽西,忽進忽退。真是神出鬼沒,變化莫測!但前代評論家卻僅僅以為這種特點是李白高妙的創作技巧所造成,卻不知這種特點正是詩人心靈的烙印,正是時代的烙印。這正好反映了唐代社會光明與陰影交錯,光明還掩蓋著陰影那個時代。
由此可知,《將進酒》并不僅僅是一首勸人飲酒,宣揚及時行樂的詩,而是一幅五采繽紛的時代風情畫,一支五音繁會的心靈交響曲。從這首詩里可以聽見詩人的心聲,從詩人的心聲可以窺見那個時代。《將進酒》實在是時代的傳神之筆。這就是這首詩的主要意義和價值。
上一篇:孟浩然《宿建德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山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