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詩經·國風·衛風《氓》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是《詩經》中敘事完整的棄婦詩,以女主人公自己的口吻敘說了婚后生活的遭遇,揭露了負心男子丑惡嘴臉和惡德敗行,控訴了夫權的罪惡,表現了她們忠于愛情、勤勞善良和敢于反抗的品格。詩中男女雙方的矛盾沖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進步勢力與反動勢力的斗爭。這一斗爭所展示出來的思想,不管在當時還是在以后,都有鼓舞人們反抗惡勢力、追求自由的進步意義。
第一章,寫求婚、訂婚。一位農家姑娘,由于被“氓”的虛假行為所蒙騙,一時沒有識破他的叵測用心,在對方的引誘下背著家人答應了氓的求愛,并與之定下了婚期,初步顯露出她蔑視禮教的思想。
第二章,寫訂婚后對“氓”的思念。婚期定后,這位癡情女子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了。詩通過對她不斷登上倒塌敗壞的寨墻的觀望和一再尋問占卜的描述,表露了她追求幸福愛情的心境,說明了她是個天真活潑、情志篤厚和純樸貞潔的姑娘。方玉潤說:“夫事既有約,則心自難待。遲久不至,則必至乘垣以相望,不見則憂,既見則喜。亦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癡于情焉者耳!”(《詩經原始》)
第三章,寫婚后的感受。她嫁到“氓”家后的不幸遭遇使她深深認識到:在那男子有著特殊權力和地位的社會里,廣大婦女在愛情問題上決不能取輕率態度,更不能沉迷于情網之中,以免上當受騙,遺恨終生。“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是她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沉痛教訓,這不僅給婦女們敲起警鐘,而且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了吃人的社會制度。
第四章,寫她的悲苦生活和對“氓”的斥責。她嫁到“氓”家后,年復一年地過著“食貧”的生活,由于過度的勞累,顏色大為衰減。生活和精神上的折磨與打擊,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極度痛苦。在這萬分悲苦之際,她憶起了往事:坐著嫁車過淇水河是多么幸福啊!今天的處境,何等悲苦啊! 想前思后,再三反省,自己并沒有什么過失(“女也不爽”),可是沒有良心的丈夫卻變了心(“士貳其行”),這怎能不引起她對“二三其德”的負心漢的疾恨和責怨呢?
第五章,進一步寫她的苦難和被棄。婚后,她早起晚睡,竭盡心力操持家務,始終如一地忠于丈夫,治理家業。由于苦心操勞,終于把家庭給治富了,那貪利的負心漢不僅不愛她,反而百般暴虐,竟然像拋棄廢物一樣把她遺棄了。方玉潤說得好:“三歲為婦,甘苦備嘗,而猶不免于見棄,此其咎誠不在己而在氓矣。”(《詩經原始》)在此情況下,她只好忍辱含恨,回到惟一可以寄身的娘家。可萬萬沒有料到一回到娘家,不僅沒得到親兄弟的同情,相反,得到的卻是冷遇和譏笑。這就使她完全陷入走投無路的苦海之中。
第六章,寫她與“氓”情斷義絕。殘酷的現實,使她明白了自己“及爾偕老”的美好心愿變為“老使我怨”的原因就在于夫權制度。她以淇水悠悠尚且有岸、原隰浩浩未始無涯作比,抒發了苦海無邊的痛楚。以對昔時幸福生活的回憶,發泄自我悔恨和對“氓”無比憎恨的交集感情。經過深思冥想,頭腦清醒了,意強志堅地喊出“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痛傷而決絕的話,顯示出了她倔強的性格。
本詩所展示的思想意義就在于:禮教勢力盡管對女主人公進行百般殘害,但不能奪去她追求夫婦平等的愿望,更不能損傷她的人格尊嚴;相反,卻磨煉了她的堅強性格,激起了她的反抗情緒。她大膽地理直氣壯地揭開了禮教勢力的代表者和造成她婚姻悲劇的社會制度,給后代廣大婦女反迫害爭自由以極大鼓舞。
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刻畫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是本詩的主要特點。
詩以賦為主,參以其他手法,使所敘述的故事既層次清晰,又避免了平鋪直敘。全詩由喜開始以悲結束,貫穿著一個“怨”字,主線十分清楚。通過求婚、訂婚、結婚、婚后生活、被棄、回歸的敘述,交代了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給直接抒情和議論鋪墊了基礎,給描寫人物創制了環境,給人物思想的發展和性格的形成以深厚土壤。作為以言情為特征的詩歌,僅以敘事的方法不能盡善盡美地表達情感,它又采用了直接抒情與議論的手法,補充了敘事所不能表達的強烈思想。如“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和“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抒情句,比較集中地抒發了棄婦的悲傷、憤恨、決絕的復雜思想感情。
詩用桑之榮枯比喻女主人公容顏盛衰和內心苦樂,見出惡男之所重在色不在德和女之所重在德不在色。以鳩鳥食桑葚過多會昏醉比喻女子被情所累,深陷情網而悔之不及。以河水有岸,原隰有涯來反喻女子思想痛苦和走投無路的處境。這些靈活多變的比喻,分別從物象的色澤、意態和事理的連類上刻畫了人物的形象性格。本詩既有總的對比,又有具體比照。“信誓旦旦”和“二三其德”,“言笑晏晏”和“至于暴矣”,把“氓”在婚前與婚后判若兩人的情狀比照得十分鮮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于對比中顯現出棄婦和“氓”各不相同的品性。這種多方面的對比,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有著互為襯托的作用,使善惡美丑分明,歌頌與鞭打的傾向也極為明顯。
這首帶有抒情意味的敘事詩,盡管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人物形象也不夠豐滿,卻給后世的敘事詩開了先河。像樂府詩《上山采蘼蕪》和《焦仲卿妻》,無不從它那里汲取營養。《焦仲卿妻》和《氓》兩詩中的女主人都具有勤勞善良、忠于愛情、追求幸福生活和敢于反抗的性格,她們原先都是禮教思想約束下的“好媳婦”,在無故受到欺凌又得不到親人的同情的環境中逐漸堅強了起來。這些決不是偶合,正說明了《詩經》對樂府民歌的影響。
上一篇:秋浦歌《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曹植文《求自試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