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沈德潛·天都峰》原文賞析
黃山天下奇,天都峰之特。絕地九百仞,陡如下斧劈。勢疑塞高空,體許鎮地脈。無心拔眾上,眾自莫敢敵。通體斷寸膚,萬石怒分坼。虬枝蟠千年,蒼蘚積五色。石室開曠朗,甘泉流罅隙。或云仙人都,軒轅此游息。浮丘與容成,飛行無留跡。斯理果不誣,長生歸有德。胡為學仙人,空聞煉金石。
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因黃山乃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云、廬山之飛泉、峨眉之清秀、雁蕩山之巧石與夫嶗山之變幻神奇也。如此勝景,領略則忘身之所在,描述則無從下筆。沈德潛遍游黃山,有《黃山游草》一卷,而《天都峰》與《下百步云梯過華溝穿鰲魚澗》最堪傳誦。
《天都峰》一詩可分三層:前八句寫天都峰給人的總體感覺。第一句“黃山天下奇”,最概括地指出黃山的“奇”這個突出特點,“天都峰之特”,點出天都峰在黃山勝境中的地位。“特”字之意是突出、超絕,這里是說天都峰為黃山三十六峰中最為超絕者。以下從四個方面來寫:“絕地九百仞”言其高,“陡如下斧劈”言其險,“勢疑塞高空”言其雄偉,“體許鎮地脈”言其為東南靈秀之氣所鐘,無愧于此方主山。“絕地”即超出地面,“地脈”為古人所謂地的脈絡,是古人在對山脈走向及橫斷山的地層結構等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概念,認為地脈關乎一方的政治、文化、人物等,一方地脈又有一主山為標志。“無心拔眾上,眾自莫敢敵”二句同杜甫《望岳》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樣,成了詠山脈的名句,因為它們不僅通過比較寫出了所詠之山的不凡,而且表現了一種謙虛的精神、博大的胸懷和無比的信心。同時,它還蘊涵著人生的哲理,同《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一樣,頗可耐人尋味。
天都峰為黃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29米,在黃山各峰中,最為奇險幻美。天開云低之時,由峰頂四望,茫茫云海之中,周圍群峰只露出綠色頂巔,如海上小島,天都峰則高浮太空之中,如“群仙所都”之地,這怎能不叫人感到造化的威力與巧智,不感到大自然的卓絕與偉大!
第二層“通體”以下六句,是作具體描繪。上一層為宏觀,此一層為微觀。黃山有四絕:松、石、云、泉。云與黃山的整體雄偉氣象相連,已暗含在上段的“絕地”、“塞空”之中。此段“微觀”鏡頭依次寫山之體,山之衣,山之穴竅。詩人從無數奇景妙畫中,選出最具特征、最能表現黃山景致的部分加以表現,而特別著意于石、松、泉的刻畫。“通體斷寸膚,萬石怒分坼”,是說天都峰青石露體,呈奇效秀,各異情趣。“斷寸膚”形容山石崩裂之狀,“通體”言目之所觸,在在皆是。“坼”即杜甫“吳楚東南坼”(《登岳陽樓》)之“坼”,為剖裂之意。這個“坼”字同“萬石”相連,本來就造成了一個很開闊的意境,而加了一個“怒”字,更表現出懸崖危石給人的動態感覺,叫人覺得這些石頭好像正在崩裂、飛迸、起伏、翻騰之中。這兩句寫黃山之“石”,將其形態之美與力之美生動地表現了出來。“虬枝蟠千年”,言松枝蜷曲如虬龍之狀,或橫伸,或倒掛,或彎曲回顧,或夭矯糾結,其錯節老干,似乎經歷了無數春秋。“蒼蘚積五色”,言覆蓋青巖的蒼苔,因為陰陽燥潤的關系,積久而呈現五色。此兩句上句寫松,下句寫苔,雖巨細相去懸殊,而俱為山之披戴。如果說“通體”二句是寫山本身,純寫其形,則此二句是并形與色一筆繪成。天都峰頂平坦如掌,又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因室外奇險景致的襯托,竟叫人覺得其中十分空曠開闊。“石室開曠朗”即寫此。山石裂縫中又溢出甘泉,洋洋灑灑,沖嵐光而下,其色、其聲、其清涼之氣可使人疑為仙境。元代汪澤民的《游黃山記》中說: “半壁泉飛灑巾袂,當新暑,凄然如秋。” “甘泉流罅隙”正寫此也。
第三層八句,由傳說而及于感想。關于一座山的傳說,也就是這個山的文化積累,是它的景致、歷史等反映于人們心中,被不斷地充實、加工,經過人們的聯想、想象創造出來的。傳說黃帝曾游憩于此山,又傳說浮丘伯為黃帝煉丹于此,黃帝之師容成亦曾居于此山。總之,從渺茫往古,它便有著不平凡的遭遇,這才正同“天都”二字相稱,同它美至奇絕的景致相稱。至于是先有“天都峰”之名,后有神仙都會的種種傳說,還是相反,則很難說清。仙人已經“飛行無留跡”,只有這些神話傳說一直保留。詩人想:如果這些傳說是真的,那便說明: 長壽只歸于黃帝、容成這樣的有德之人。既然如此,為什么人們還要學仙而苦苦修煉呢?那些煉丹學仙的人,并沒有聽說哪一個成了仙啊! 詩中說的 “斯理”,指只有有德之人可以成仙之理。“不誣” 即不假,非欺人虛語。“金、石”,此指煉丹的原料。中國古代道家丹鼎派常拿了水銀、硫磺等礦石加熱研制各種化合物。
第三層的感想雖承接第二層對天都峰神奇美景的描繪,由 “或云仙人都,軒轅此游息”四句引起,但并非隨意言及。就其所表現的思想而言,實由第一層來,因為第一層是鳥瞰式的總寫,便無形中表現了一個觀景主體也即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這個形象詩中未直接寫,讀者卻可從詩外看出: 無此高大身軀,如何能通觀橫空塞天的天都峰?正由于讀第一層前六句已在讀者心中隱隱約約出現了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故讀到“無心拔眾上,眾自莫敢敵”二句,便自然覺得它并非僅僅寫山,同時也表現著人格、精神上的高尚、堅強與自信。全詩末四句表現的思想,不同此一致嗎?
人們說,登山遠眺可以心曠神怡,開闊胸襟。此詩所寫,則同時表現了物我為一,主客相證的意念和思考,體現了一種純正高尚的人格。因而,它不僅展現了自然美,也體現著一種崇高美,給人以哲學的啟迪。
上一篇:古詩《黃遵憲·夜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查慎行·夾馬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