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陳鐸散曲《沉醉東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閑情
鋪水面輝輝晚霞,點船頭細細蘆花。缸中酒似繩,天外山如畫,占秋江一片鷗沙。若問誰家是俺家,紅樹里柴門那搭。
(據《飲虹簃所刻曲·梨云寄傲》)
《沉醉東風·閑情》選自《飲虹簃所刻曲·梨云寄傲》。在《梨云寄傲》中,所收散曲大多是寫閨情男女之作,也有一些描寫隱居、隱者、山水和反映勞動生活的作品。《沉醉東風·閑情》以閑適的心態,輕松的筆調,不乏文彩的通俗語言,勾勒了一幅淡雅清新的江南山水圖。首二句“鋪水面輝輝晚霞,點船頭細細蘆花”,形象地寫出了時間、地點。蘆花在秋天開放,這是一個霞光明麗的秋天的傍晚。“水面”、“船頭”、蘆花”三者組合在一起,表現了江南水鄉的地方色彩。這二句字面沒有寫人,然而抒情主人公已在其中,他的目光由遠而近,在船頭停住,所以說:“鋪水面輝輝晚霞,點船頭細細蘆花。”“輝輝”、“細細”是仔細觀察體會的結果,因為細,所以蘆花下垂,所以會點著船頭,他看得那么細,那么有味,可見其心緒之恬靜悠逸。次三句“缸中酒似繩,天外山如畫,占秋江一片鷗沙”,再由近而遠,描繪山水。這三句也沒有寫人,而又句句寫人,——原來這位抒情主人公正坐在船中喝酒,所以有這時間、這心情去欣賞遠近景物。“繩”當作澠,水名。“缸中酒似繩”,語出《左傳》“有酒如澠”,極言酒之多,還夠他慢慢喝的呢! 他就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地觀賞景物。他看了水面晚霞、船頭蘆花之后,便放目望去,遠山隱約可見,在寬闊的江面上有一片棲息水鷗的沙渚。山水如此淡雅閑靜,這是把抒情主人公的心態物化了。遠近上下的景物全由“我”將其連綴組合成一個整體畫面,并且是物“我”交融的。最后二句“若問誰家是俺家,紅樹里柴門那搭”以自問自答作結。這“紅樹”、“柴門”在哪里,從抒情主人公的視線看,當是在鷗沙附近的秋江之畔,而且也只有這樣畫面才完整,色調濃淡相襯而又和諧,與首二句相應而圓合。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至此才直寫人物,自道府第,看來他也有點憋不住了,饒有趣味。
因陳鐸作曲,化用前人的較多,故常被論家指斥,或謂其“曲多蹈襲(《曲苑·雨村曲話》),或說他“所為散套,既多抄襲,亦少才情”(何良俊《四友齋曲說》),而對他精通聲韻協律合樂的制曲藝藝術卻是一致公認的。即便批評他“多抄襲”的何良俊也不得不肯定他在聲韻藝術方面的成就:“字句流麗,可入弦索。《三弄梅花》一闋,頗稱作家。”(《四友齋曲說》)顧啟元則更為概括地對此作了肯定:“陳鐸為指揮,善詞曲,又善謔。”(《客座曲話》)這二“善”當然僅是從制曲藝術而言的,并完全扣住了曲的特點和陳鐸的獨到之處。陳鐸確實是善謔的,如上舉諸曲,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謔味,而在《滑稽余韻》集中更是比比皆是,真可謂竭盡揶揄調侃之能事。
總之,盡管陳鐸有“蹈襲”之病,而作為講究聲韻必須合律的散曲藝術而言,人以“能手”、“樂王”稱之,適得其所,而廣泛而又生動地反映明弘治正德間社會生活面貌的《滑稽余韻》集更屬他人所無,前人都充分肯定了他所作出的貢獻。汪廷訥曰:“曲雖小技乎,摹寫人情,藻繪物采,實為有聲之畫……金元作者尚矣。于昭代,獨北面陳大聲氏。……其韻嚴,其響和,其節。詞秀而易晰,音諧而易按。言言蒜酪,更復擅場,借使騷雅屬耳,擊節賞音。里人聞之,亦且心醉。”(《刻陳大聲全集序》)曹學佺曰:“其所著有《梨云》、《可雪》、《月香》、《納錦郎》諸稿,而《滑稽余韻》……則又妙極俳諧,令人絕倒。大都流麗清圓,豐藻綿密,事盡而思不乏趣,言淺而情彌刺骨。”(《汪昌朝精訂陳大聲集序》)
上一篇:詩歌·劉子翚詩《汴京紀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杜牧詩《泊秦淮》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