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張惠言詞《水調歌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春日賦示楊生子掞
今日非昨日,明日復何如?朅來真悔何事,不讀十年書。為問東風吹老,幾度楓江蘭徑,千里轉平蕪。寂寞斜陽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須。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綠遍,三月雨中紅透,天地入吾廬。容易眾芳歇,莫聽子規呼。
《水詞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一組共五首。這是一組旨在規勸勉勵年輕學子楊子掞要自振不頹,抓緊“今日”,積極上進的說理之詞,但說理能不嫌酸腐,而且形象較飽滿,不覺枯槁。組詞第一首說:“難道春花開落,更是春風來去,便了卻韶華? 花外春來路,芳草不曾遮。”表示并非沒有惆悵,春來春去,韶光空度過。但是希望未泯,“春來路”仍可盼得。第二首表達的是盡管美景不常,但重要的是珍重眼前,不必去憂往傷來:“看到浮云過了,又恐堂堂歲月,一擲去如梭。勸子且秉燭,為駐好春過。”第三首末寫夜靜人獨對月不眠時,孤寂自是難免,然而切勿過度憂愁傷神:“迎得一勾月到,送得三更月去,鶯燕不相猜。但莫憑欄久,重露濕蒼苔。”第五首為歸結之篇,勸戒不能消極退卻,否則就會如枯木衰草般度過一生了:“便欲誅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憐?!边@里選錄的是第四首。這一首闡述的至理是要以返虛入靜之心來容納一切“物”所引起的感受,不能專計較“生前身后名”,要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充分運用“今日”這光陰,努力讀書,以圖兼濟天下。
詞以“今日非昨日,明日復何如”起首,擺出今日、昨日、明日三個光陰概念。昨日已成過去,今日不能如昨日一般地從手眼中輕放去,否則,明日也不會屬于你自己。只有緊抓“今日”,那么任何一個“明日”都不會失去希望,任何一個“昨日”都不致令人遺憾、悔恨。接著說自己近來最大的悔事,是“不讀十年書”,此為現身說法,以謙辭反激學生?!盀閱枴币韵氯渲v時光悠忽,流水無情,“楓江蘭徑”幾番變成平蕪荒野一片,人也就在“東風”吹度中漸漸老去了。這才是最大的寂寞,最可悲愁的事!
下片展開對“千古意”的闡解,更深一層曉以大理。什么是“千古意”呢?光陰“只斯須”,人生易老,“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等等。詞人認為,“名山料理身后”的觀念已是第二義了,是不聰明的觀念,不抓生前的時光,不惜寸陰,一事無成,還談得上“身后”的名嗎? “一夜庭前綠遍,三月雨中紅透”二句以形象語寫青春年華,要使其青春永駐,或不致“容易眾芳歇”,必須“天地入吾廬”!
什么叫“吾廬”?“吾廬”即“心宅”,即主觀;“天地”及萬物,為客觀。要在自家心宅間容納入“天地”一切變化,安貧樂道地去積極進取。這就是“莫聽子規呼”,不要打退堂鼓。
譚獻認為這組詞是“胸襟學問,醞釀噴薄而出,賦手文心,開倚聲家未有之境”(《篋中詞》卷二)。何以得出如此超卓的評價呢?細加辨味,張惠言表現的是一種充分的不浮不躁、不頹廢不喪志,顯得心平氣和很寬博的心態。并非沒有寂寞沒有郁悶,但是盡量予以自我消解,養植志氣。他追求的是儒家審美理想的標準境界:“中和美”,也即他主張的“低回要渺以喻其致”的外觀形態。所以,這組詞總的表現出一種學問家潛心自處、慎獨以待的處世態度。溫文爾雅、溫柔敦厚、溫良恭儉讓,全部得到了融會。
這組詞大部分運用了比興手法,只是比多于興,運筆則又以賦法為主。因為這原是以理念為主脈來構成其“意”的說教詞,所以與一般的抒情述懷的感興形態的詞不一樣,不是觸物起興,而是聯類而比。從中可以看到張惠言倡導的詞需有“意”的一個底蘊,即其理論主張的目的性。這“意”大抵是指寓于詞中的教化意。他追求以韻文寓感化,仍屬儒家詩教的信守的法規。
上一篇:詞·陳亮詞《水調歌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蘇軾詞《水龍吟》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