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劉子翚詩《汴京紀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帝城王氣雜妖氛,胡虜何知屢易君。猶有太平遺老在,時時灑淚向南云。
其二
空嗟覆鼎誤前朝,骨朽人間罵未銷。夜月池臺王傅宅,春風楊柳太師橋。
其三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動帝王。
(據劉氏家刻明正德本《屏山集》)
劉子翚(1101—1147),字彥沖,號病翁,崇安(今福建省崇安縣)人。曾任地方小官,因不堪吏事,辭歸教授門徒,是南宋初期的理學家兼詩人,人稱屏山先生。
《汴京紀事》詩共有二十首,寫于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被金兵侵占后。國都失守,山河破碎,詩人痛心疾首,感慨萬端,化為詩歌,不僅寄托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并且對當時的歷史事件表示了自己的認識,留下了具有史詩價值的篇章。
第一首是《汴京紀事二十首》的開卷之作。表現了汴京失守、二帝被擄后遺民的思想感情。首句寫金人占領汴京。“帝城”指汴京,皇帝居住所在。“王氣”,指象征帝王的運數與精神——京城的一種氣氛。這里講“雜妖氛”,是喻指金人對汴京的占領。這一句既表明了作者對國運衰頹的惋恨,又顯示了對侵略者的憤懣。第二句“胡虜何知屢易君”,“胡虜”是對金人的蔑稱。“屢易君”,這是寫的當時的一段史實。靖康二年(1127),徽、欽二帝被擄北行,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后貶死),至建炎四年(1130),金人重行占領汴京,立劉豫為齊帝。“屢易君”,即指這數次更換君王的事。“何知”,懂得什么,知道什么。這一句是說: 金人不懂忠君尊王的道理,屢次變革宋朝的正統,隨便更換皇帝(也就是金人的傀儡)。這就與下面二句成一對比。“猶有太平遺老在,時時灑淚向南云。”這是說,好在仍有那些經歷過太平生活的北宋遺民,懷著莫大的痛苦,面向南方流著深情的淚水,寄思念眷顧之心于逃向南方的宋朝廷,深層的意蘊是暗諷了不圖恢復、但求茍安的南宋統治者。他們是怎樣地辜負了北宋遺民的希望啊!
短短的一首七絕,既實錄史事,又虛寫感喟;褒貶諷喻,兼而有之,是一首犀利、深沉的詩作。
第二首是痛斥權奸誤國。北宋王朝之所以衰亡,有外因和內因。外因是金人的入侵,內因是昏君奸臣的誤國。詩人反思歷史,憤怒地鞭撻了奸臣王黼、蔡京等。
首句“空嗟覆鼎誤前朝”,是說北宋覆亡,空自嘆息。“覆鼎”,語出《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錬。”程頤傳:“鼎折足,則傾覆公上之錬(食品)。 錬,鼎實也,居大臣之位,當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于覆敗,乃不勝其任,何羞愧之甚也。”“前朝”,指宋徽宗趙佶朝。句中著一“誤”字,將權奸作惡斷送北宋江山作了精當的概括。然而,大廈已傾,無力回天,空自嘆息,徒喚奈何! 這里寫盡了作者的苦悶心境。起句直陳時事,憂國憂時情懷坦露無遺。次句“骨朽人間罵未銷”,承上句的“誤”字而來,權奸誤國,雖然已人亡骨朽,但對他們的唾罵永遠不會銷歇。三四句寓情于景,直接點出權奸本人。“王傅宅”,指王黼的住宅。王黼,宋徽宗時為相,賣官鬻爵,專事搜括,被稱為“六賊”之一。《三朝北盟會編·靖康中帙六》引《靖康遺錄》:“初,黼賜第于閶闔門外,周回數里。其正廳事以青銅瓦覆蓋,宏麗壯偉。其后堂起高樓大閣,輝耀相對。又于后園聚花石為山,中列四巷,俱與民間倡家相類。”宋欽宗即位后,王黼受到貶斥,在流放的路上被殺,籍其家,得金寶以億萬計。“太師”,指蔡京。蔡京宅前有橋,亦稱太師府橋,在汴京州橋之西。蔡京是宋徽宗所信任的奸臣,被稱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放逐嶺南,死于途中。 周煇《清波別志》載: 蔡京府第,“周圍數十里”,與王黼宅不相上下,蔡京籍沒后,毀于大火。這兩句殊有深意。豪奢如王黼宅、蔡京第,曾幾何時,隨著奸臣的名敗身裂,也煙消灰滅,如今只照明月,只被春風,歷史是多么公正! “夜月池臺”、“春風楊柳”,是以“風”、“月”的永恒反襯奸臣生涯的短暫,而這夜月常照,春風永拂的奸臣府第遺址又將昭示人們許多歷史教訓!
這首詩融議論、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寓意深長而形象鮮明,把詩的表現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既有唐詩的風韻而又不失宋詩的本色。
其三是《汴京紀事二十首》的最后一首,選擇李師師這一典型人物寄托感慨,恰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詩一樣,“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絕”。
“李師師”,北宋末年名妓,士大夫多與往來,相傳宋徽宗趙佶屢至其家,留宿不還,終于入宮,封瀛國夫人。首句“輦轂繁華事可傷”,是說當年京都繁華盛況已一去不返,令人傷感。“師師垂老過湖湘”,這句引出女主角,從她年老色衰、流落江湖的遭遇聯系上句,可以看出宋王朝盛衰的歷史變化。關于李師師一生的遭際,詳見于《貴耳集》、《浩然齋雜談》、《宣和遺事》等書。梅鼎祚《青泥蓮花記》卷十三:“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于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這首詩就是根據李師師的身世寫出家國興亡之感。三四兩句再進一步運用對比手法將李師師今日的困窘與過去的殊榮放在一起,使讀者更形象地領悟這一人物的社會意義。“縷衣”,金線盤繡的舞衣,“檀板”,指唱歌時的檀木拍板。這些雖是宮中舊物,但年老色衰的李師師流落湖、湘賣藝,已黯然失色,無復向時風態。而“一曲當時動帝王”,也是歷史真實。正是這個耽于安樂的昏君,導致北宋王朝的敗亡。歷史的縱深感,在這首小詩里開掘得十分深邃,見出詩作者思想和藝術的功力。“見風韻于行間,寓感慨于字里”。劉子翠的詩作能得杜詩的真髓,這是宋詩頗近唐音的地方,學者謂“宋詩雖殊于唐,而善學唐者莫過于宋”(繆鉞教授語),誠為真知之言,劉詩可作為佐證。
上一篇:柳宗元文《段太尉逸事狀》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曲·陳鐸散曲《沉醉東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