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孫貽·西河》原文賞析
金陵懷古,次美成韻
龍虎地,繁華六代猶記。紅衣落盡,只洲前、一雙鷺起。秦淮日夜向東流,澄江如練無際。
白門外,枯杙倚,樓船朽橛難系。石頭城壞,有燕子、銜泥故壘。倡家猶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賣花聲過春滿市,鬧紅樓,煙月千里。春色豈關人世?任野棠無主,流鶯成對,銜入臨春故宮里。
《西河》為三疊慢詞。孫貽此首題為“金陵懷古,次美成韻”,明示借懷古寫亡國之痛。在藝術上,步《清真集》同題韻,追求周邦彥空靈的風格。孫貽實際上也是清初浙派詞的發微者之一。
金陵既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地,又是南明弘光朝覆亡之地,為有明一代興亡史的見證。作者“金陵懷古”,托古諷今,懷念明朝,眷戀故國。只是在滿清貴族高壓下,不便直言,故用委婉對比等手法,描摹明亡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傾吐郁悶與悲慨。
上疊為鳥瞰圖,總寫金陵繁華已為陳跡。起拍二句,“龍虎地,繁華六代猶記。”金陵歷來是兵家必爭地。想當年,龍盤虎踞,英雄輩出,它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都城,極一時之盛,占盡風流。暗寓它也是強大的明王朝的奠基之地,曾繁華似錦。看今朝,“紅衣落盡,只洲前、一雙鷺起。”這接二句,前為紅花盡落,暗喻歷史上的業績皆已消逝;后為一幅冷落的圖畫,孤寂凄清,催人淚下,暗寫清兵南下造成的荒涼凄慘景況。歇拍二句,“秦淮日夜向東流,澄江如練無際。”是說流水不解人意,那多情的秦淮河,那晝夜不舍的大江,卻依舊往東流去。花是紅的,凋殘了,“鷺”是白的,“練”也是白的,從視覺色彩上給人悲慘的感受。
中疊是金陵城西北的特寫鏡頭。此處乃軍事要沖,其中“石頭城”尤為險要。這秦淮河畔的古城為孫權建于首都建業的正西方,大小約與清涼山范圍相當。以后歷代將其作為交通與水兵基地。東吳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師萬余遠航夷洲(今臺灣省),即由此出發。西晉末,瑯玡王司馬睿以王導為司馬,自山東到建業建立東晉。王導在石頭城北面一座山上“建幕府”,“因以為名”。后來加固了石頭城并在幕府山下筑“白石壘”或曰“白下”。這一帶便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再后前秦苻堅率八十萬大軍南犯,著名愛國宰相謝安指揮八萬步騎五千水軍迎戰,大多從石頭城基地出發。當淝水大捷消息傳來,謝安正在下棋,看完捷報不動聲色,只輕描淡寫地告訴客人:“小兒輩(謝石、謝玄、謝琰、劉牢之等)遂已破賊。”顯示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將風度。南朝劉宋,這石頭城的東門與首都建康的西門白門毗連。齊、梁時秦淮河下游增添了渡口與浮橋,自石頭城至今通濟門一段竟有“浮航”廿四座。陳武帝霸先在這一帶跟北齊軍苦戰三個月終于取勝。總之白門外石頭城有輝煌的歷史,多少英雄豪杰在這里演出了壯麗的史劇。他們的愛國壯舉使南方民眾避免了北方奴隸主貴族的蹂躪,使先進的漢族文明得到了保護,國家的利益得到了保衛。彭孫貽至此真激動不已!可是現實圖景又使他痛心疾首。中疊前五句,寫金陵王氣黯然銷,當年的戰艦無影無蹤,只見碼頭上留下的木杙即木樁歪斜著,樓船遺骸上的木樁朽爛了,兩者都不能系纜繩了。石頭城亦已頹敗,當年激戰處的故壘上,燕子正在做窩,令人喪氣!更可悲的是“哀莫大于心死”,有人卻忘卻國恥,仍在醉生夢死,一邊喝酒一邊聽歌妓唱小曲,無休無止地追求享樂。此疊寫得沉痛,既感慨六朝史事,又暗地譴責南明弘光朝“選淑女,譜新聲”,不認真對付滿清貴族南侵的罪行,顯示出詞人對祖國的火熱情腸。
下疊悼明故宮,承上續寫人們忘卻榮辱,醉生夢死。過拍三句,“賣花聲過春滿市,鬧紅樓,煙月千里。”紅樓,泛指華麗樓房,多為富貴家婦女所居。這些人家不外乎滿族新貴、變節的漢官與發國難財的奸商。三句寫盡他們日夜縱情享樂的丑態,也寫出了一般市民的麻木。歇拍,“春色豈關人世?任野棠無主,流鶯成對,銜入臨春故宮里。”首句寫那些富貴人家不顧廉恥,只求享樂,什么故國不存,民族苦難,什么社會上人民生活痛苦,統統置于腦后。作者傷心至極,又見野棠無主,流鶯成對,故宮荒涼,更是猿唳斷腸,鵑啼泣血,肝膽欲摧。這故宮,可以指六朝宮殿,也可指南唐宮殿,但重點指明故宮。這歇拍三句,戛然而止,收束有力。沈義父《樂府指迷》云:“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于起……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此處得之。
上疊鳥瞰圖,中疊特寫鏡頭,下疊引導讀者注意明故宮,揭示題旨。這是一首懷古傷今、寄寓家國之痛的詞,贊美古代民族志士、復國英雄的高尚情操,揭示了南明弘光帝的腐朽,國賊奸商的可惡,人心的迷惘、糊涂,抒發了愛國深情,有救末世、喚人心的作用。
三疊采用一法,即先揚后抑,說“繁華六代猶記”正以言“日夜向東流”令人傷心;提昔日之白門、石頭城正以言今日之破敗,人心不古,叫人憤慨;說“春滿市”正以言故宮“野棠無主”,“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使人警醒。
上一篇:《彭孫貽·西河》原文賞析
下一篇:《史鑒·解連環》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