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吳文英·浣溪沙》
吳文英
波面銅花冷不收①,玉人垂釣理纖鉤②,月明池閣夜來秋。江燕話歸成曉別,水花紅減似春休,西風梧井葉先愁。
【鑒賞】 初讀此詞,多數讀者對其大意難解。夏承燾也云: “夫夢窗詞用事下語,誠有深入而未能顯出者。” 其實,這是一首懷人感時之作。
“波面” 一句,指水面清澈如鏡,古代有些銅鏡刻有花紋,故稱銅花。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銅鏡,好像誰將它丟在冷夜里不來收。一個“冷” 字,讓場面變得異常凄冷,為后面數句抒胸中愁意埋下伏筆。“玉人” 一句,陳洵云:“ ‘玉人’ 是下句的倒影,非謂真有一玉人垂釣也。纖鉤是月,玉人言風景之佳耳” (《海綃說詞》)。“玉人” 還是存在的,否則下闋的 “曉別” 從何而來?甚至可以認為 “波面銅花” 就是對 “玉人” 的一個修飾,一個比喻。“玉人” 將一彎纖細的月鉤垂釣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閣,在池閣中還可感受到夜來的秋風凄冷。
下闋首句“江燕話歸成曉別”,即由詞人帶入追憶場景。江中雙燕在當年經常呢喃話歸,到次日又勞燕分飛,各奔東西。這一幕也是當年的 “我” 與“玉人” 一再經歷的,如今面對 “池閣”,往昔已不能追回,真是時不待我啊!所懷之人又知否 “我” 在追憶她呢?情隨事遷,就似水中的花草一樣,隨著春意的終結,也褪去了艷麗的顏色。如今留下的只有惆悵和無奈。只感覺瑟瑟的西風吹過天井邊的梧桐,那最先飄零的梧桐葉一定也是最先感到秋天的悲涼的。
全詞由眼前寫到過去,由現實景物寫到意識幻境,交錯自然,過渡通暢。看似隱晦之詞也不難從整體上加以理解。另外,“波面銅花”、“玉人垂釣” 為上闋之靈魂,同時也是下闋中 “江燕話歸成曉別” 的最佳伏筆,為其下闋作了最好的鋪墊。仔細讀下來,其實此詞并不難理解,并不晦,更不澀。
上一篇:《賀鑄·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吳文英·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