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淮海前線見聞
1948年冬
幾十萬,民工走不通。
駿馬高車送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
前線爭立功。
擔架隊,幾夜不曾睡。
穩步輕行問傷病:同志帶花最高貴,
疼痛可減退?
吉普車,美蔣運輸來。
閃閃電燈紅似火,轟轟摩托吼如雷。
夜夜送千回。
老戰士,幾年久從戎。
擁政愛民作模范,軍政學習當先鋒。
殺敵氣如虹。
新戰士,列隊長又長。
謖謖軍裝何整肅,昂頭闊步挺胸膛
殺敵志如鋼。
新同志,解放最開懷。
訴苦從頭難盡說,壯丁遠處被抓來。
共打蔣獨裁。
注釋:
淮海前線——中國黃海之西,黃河南岸的徐州、淮安、淮北等地區。前線:靠近戰地的地區。
逐——追趕;追逐。
穩步——步履平穩地行走。
帶花——寓指作戰受傷流血。
高貴——人物的物品、地位、思想等方面出眾的品質。
夜夜——每個夜晚,形容延續時間長。
謖謖——形容挺勁有力;挺拔。
昂首闊步——昂:仰,高抬。仰起頭,邁著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奮,意氣昂揚。
開懷——心情無拘束,十分暢快。
訴苦——向人訴說自己的苦衷或自己所受的苦難。
賞析:
這首詩寫于1948年冬,其間正是淮海戰役的關鍵時期。淮海戰役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為主力、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云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戰役于1948年11月16日打響,直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計60多天,共殲滅或改編敵軍5個兵團、22個軍部、56個師及1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為我軍全面橫跨長江、解放全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記淮海前線見聞》攝取的就是這場戰役的幾個片段,歌頌了我解放軍戰士奔赴前線殺敵、沿途群眾送醫、送糧的感人故事。
這首詩看似一首新詩,語言通俗,結構舒展;但經仔細推敲、反復琢磨后,會發現它與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在結構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憶江南》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寫的一組詞,共三首,第一首寫江南的記憶,第二、三首分別寫對杭州、蘇州的記憶。后來,“憶江南”成為詞牌名。《記淮海前線見聞》這組詩盡管沒有注明“憶江南”詞牌,但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詞義上與“憶江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組詩每節都可獨立成章。
第一首寫送糧。詩人起句點出了送糧隊伍的龐大:“幾十萬,民工走不通。”當然“幾十萬”是概指而非確指,詩人用“幾十萬”來渲染送糧隊伍的浩大,從側面烘托出人民群眾為前線官兵無條件送醫送糧的奉獻精神。緊接著,詩人又用“走不通”三個字,逼真地描繪出行進路上擁擠的場面,從側面烘托出人民群眾的巨大熱情。詩人看似寫送糧、運糧,實際寓指軍民間濃濃的魚水深情,為下聯“駿馬高車送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作了鋪墊。“駿馬高車”,是具象描寫,交代糧食在馬車上不僅堆得高,而且堆得滿,把人民群眾的熱情濃縮在一個“高”字中。“隨軍旋轉逐西東”是軍民魚水情的真切描繪:人民軍隊打到哪里,人民群眾就跟向哪里。“逐”為追趕、追逐之意,詩人巧妙地將其置于“西東”之前,既形象,又感人。“前線爭立功”,是送糧大軍中每一位民工的期望與心聲。
第二首寫擔架隊。詩人用簡練的筆墨,勾勒出擔架隊轉運傷員的情景。詩人起句寫景:“擔架隊,幾夜不曾睡。”在通往前線的道路上,不僅有送糧大軍奔馳的腳步,也有眾多擔架隊穿插其中,由于人多路窄,擔架隊員也非常辛苦,他們不分晝夜地轉運傷病員,連續好多天都未能入眠呢,這更從側面烘托出戰爭的殘酷。淮海戰役時間長、地域廣、投入的兵力多,流血的、犧牲的戰友當然也多,詩人寫擔架隊的辛苦,實際是在寫受傷的戰士之多。后面三句寫情。擔架隊員不僅負重前行,還需要邊走邊對傷病員慰問和安撫。“同志帶花最高貴”是對傷員的鼓勵,“帶花”寓指負傷;為革命事業流血犧牲是可貴的,是值得贊頌的!“疼痛可減退?”是對傷病員的安撫,這里體現了同志間、軍民間的革命友情。戰爭年代,戰友之情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既淳樸,又深厚,成為一道堅不可摧的萬里長城。
在第三首中,詩人用調侃的筆調,對美蔣進行了辛辣的諷刺——美蔣是“運輸大隊長”,為解放軍“送”來了吉普車、摩托車等戰利品。前沿陣地上,吉普車奔馳,摩托車轟鳴,戰事緊迫。“夜夜送千回”,似乎略顯夸張,但傳神地渲染了出戰時緊張的氣氛。詩人連續用了三個疊詞“閃閃”、“轟轟”、“夜夜”,突出了場面的宏大和氣氛的緊張。
最后三首,分別寫了“老戰士”、“新戰士”和“新同志”等三個不同的群體。詩人首先肯定了老戰士從軍時間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是擁政愛民的模范,他們還是軍隊學習的先鋒。“殺敵氣如虹”是對老戰士英勇善戰的充分肯定。詩人接著寫新戰士,用“新戰士,列隊長又長”一句,歌頌了人民群眾踴躍報名參軍、報效祖國的博大情懷,“長又長”體現了人數之多,渲染了新入伍的戰士殺敵心切、急于奔赴前線的革命激情。詩人用“謖謖”二字,突出了新戰士挺拔有力的英武形象;新戰士“昂頭闊步挺胸膛”是對“謖謖軍裝何整肅”的直接回應,突出了解放軍戰士軍容嚴整、步履一致的莊嚴氣勢。“殺敵志如鋼”一句,寫得非常貼切,表明新戰士盡管還未到達戰場,但殺敵的氣勢早已顯露,他們氣勢如虹、意志如鋼!詩人寫新戰士,還有一層意思:正是由于有源源不斷的新的軍事力量的補充,解放軍才會不斷地成長和壯大,不斷地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詩人最后寫了“新同志”。其實“新同志”是被解放軍抓來的俘虜以及投誠來的國民黨士兵,他們經過教育后,棄暗投明,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其實,他們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所以,他們會覺得“解放最開懷”。為何“開懷”?因為他們不少人是“壯丁遠處被抓來”,歷盡苦難和折磨,難以訴說,今天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其實是回到了娘家,怎能不開懷大笑呢!“共打蔣獨裁”,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這些“新同志”來自心底的吶喊。
這組詩場面感極強,每幅畫面都真實可信,讀后如臨其境,融入其中。詩人用散點透視法,并借用“憶江南”詞牌的風格,為讀者勾勒出六幅不同的畫面,每幅畫面都真切感人,均可獨立成章。詩人用“見聞”作為主線,串起著六幅不同的畫面,讓人看到了淮海前線“支前”的宏大場面,真可謂是形散而神不散,讓人感到親切、真切、動容。
上一篇:陳毅《西山的葬禮》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讀李清照詞》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