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董承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密詔傳衣帶①,天言出禁門②。
當年曾救駕③,此日更承恩④。
憂國成心疾,除奸入夢魂。
忠貞千古在,成敗復誰論⑤。
【釋詞】
①密詔:詔,即詔書,皇上頒布的命令。密詔,秘密的詔書。梁啟超《譚嗣同傳》:“至初五日,袁復召見,聞亦奉有密詔云。”
②禁門:宮門。清·昭槤《嘯亭續(xù)錄·賜朝馬》:“國朝定制,王、貝勒、貝子皆乘馬入禁門。”
③救駕:解救帝王急難。駕:帝王的車乘,喻指帝王。
④承恩:受恩寵。
⑤復:又。
【賞析】
漢獻帝血書密詔,令國舅董承除掉國賊曹操。事泄,董承家族老小,皆被斬首。這首詩就是針對董承慘案而發(fā)的。
《三國演義》第二十四回毛宗崗增加了三首詩。都是圍繞漢獻帝敕給董承密詔這一事件,嘆詠董承、王子服等五家被曹操斬首滅族,進而頌揚了他們忠于皇室的精神。毛氏在《讀三國志法》一開篇便說:“讀《三國志》者,當知有正統(tǒng)、閏運、僭國之別。正統(tǒng)者何?蜀漢是也。僭國者何?吳、魏是也。閏運者何? 晉是也。魏之不得為正統(tǒng)者何也?論地則以中原為主,論理則以劉氏為主,論地不若論理,故以正統(tǒng)魏者,司馬光《通鑒》之誤也。以正統(tǒng)予蜀者,紫陽《綱目》之所以為正也。”毛氏這種正統(tǒng)觀念滲透到了他對《三國演義》的修改之中,在第二十四回中加入了嘆董承等人的詩,正是毛氏創(chuàng)作思想的體現(xiàn)。正統(tǒng)觀念在規(guī)范君臣關系上,要求“君為臣綱”,忠君是封建時代臣子的惟一正確的價值選擇。
董承是漢獻帝的岳父,是董妃的父親。他不僅是皇親國戚,而且是忠于皇室的朝廷命臣。小說描寫他的兩件事,一是救駕,二是除賊,都是集中在忠貞一點上。而且是在漢室衰微、天子蒙塵的背景下刻畫的。董卓被除,其黨羽李傕、郭汜混戰(zhàn)中,劫持帝后及百官,流落荒野。“正在危急之中,忽然東南上喊聲大震,一將引軍縱馬殺來。賊眾奔潰……那人來見天子,乃國戚董承也。帝哭訴前事。承曰:‘陛下免憂。臣與楊將軍誓斬二賊,以靖天下。’”這是“當年曾救駕”。曹操把持朝政,威脅天子,日甚一日,漢獻帝又一次落入危難之中。一次君臣登上功臣閣,漢獻帝指著漢高祖畫像左右二輔臣張良、肖何曰:“卿亦當如此二人立于朕側。”并將藏有密詔的衣帶賜與董承,“密語曰:‘卿歸可細觀之,勿負朕意。’”這是“密詔傳衣帶,天言出禁門”。漢獻帝身邊既無武將,又無謀臣,只不過是一個傀儡。他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實力的朝臣身上。盡管董承無限忠貞,“憂國成心疾,除奸入夢魂。”但也無回天之力。很快,曹操就以殘酷的手段將內部反對派的政治勢力鎮(zhèn)壓了。歷史上并沒有因曹操的奸,遺臭萬年;也沒有因董承的忠,永垂青史。所以,毛氏在稱頌董承“忠貞千古在”的同時,也不能不悲涼地感嘆:“成敗復誰論。”
從《三國演義》整體框架上去審視,毛氏增補的這幾首詩,也無甚更多的藝術使命。只不過是小說家以全知敘事者,對小說人物和事件進行議論或贊嘆,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愛憎感情,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倫理觀念和道德準則罷了。
上一篇:三國詩詞《董妃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董賊潛懷》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