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寒山寺》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蘇州閶門外楓橋鎮,東距蘇州3.5公里。始建于南朝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屢毀屢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進士陳夔龍拓門構堂,并建鐘樓,鑄鐘懸其上,以存古跡。宣統三年(1911年)江蘇巡撫程德全與布政使陸仲奇又加修繕,并建大殿,一時又成為吳中名剎。寒山寺向以夜半鐘聲聞名于世。自從唐代張繼寫了《楓橋夜泊》一詩以后,詩為寺發,寺因詩顯,詩韻鐘聲,千古傳頌。現寺中主要建筑和古跡有大雄寶殿、廡殿、藏經樓、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鐘樓和楓江樓等。寺外河流映帶,石橋高聳,寺內曲檻回廊、綠樹黃墻,莊嚴幽深,一派古色古香的氣象。大殿兩邊側殿內陳列有寒山拾得塑像和用香樟木雕刻的小型全身500羅漢像,造型古樸生動。寒山寺素以碑刻聞名,這里有岳飛、唐寅、康有為等名家的墨跡石刻,有宋人所書的《金剛經》石刻,還有數十方歷代題詠寒山寺的碑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唐代張繼詩碑。該碑原由明代文徵明所書,后經俞樾補書重刻,筆力雄健,令人贊嘆。唐代的“半夜古鐘”早已散失,明鑄巨鐘——有名的“寒山寺鐘”也流入日本。現日本人士摹鑄的唐式青銅乳頭鐘運歸,懸大殿左側。鐘樓另有清鑄大鐘一口,明代外形,仿唐雕塑,撞擊一次,鐘聲洪亮,余音繞梁長達120秒,有詩境再現之妙。最近十年,每逢新年除夕,日本僧俗人士,不遠千里,前來聆聽寒山寺鐘聲。寒山寺照壁南有江村橋,往北百米外,便是著名的楓橋與鐵鈴關。鐵鈴關建于明嘉靖年間,清道光年間重修,是明代抗倭的重要關卡。近年來落成的寒山寺史跡史料陳列館位于寒山寺風景名勝區入口處,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80平方米,全館設有楓橋五古室、楓橋勝跡室和遠景規劃室。全面介紹了寒山寺風景區的古寺、古鎮、古橋、古關、古運河的歷史沿革及有關名人生平、詩篇、碑刻,并有反映明末清初時期楓橋地區秀麗風光、風土民情的工藝品模型以及遠景規劃。
〔古詩文賞析〕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七八里處。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這首詩是一首著名的七絕,它以白描的藝術手法,描繪了霜天夜泊的凄冷景色,抒寫了詩人旅愁的孤寂情懷。
詩的首句,描寫了午夜時分詩人所見的三種密切關聯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月落烏啼,夜已很深,在這幽暗靜寂的環境中,詩人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下彌漫著滿天霜華,十分凄冷。這一句描繪了一幅水鄉秋夜圖,充溢著幽寂清冷的氣氛和詩人羈旅他鄉的滿腹愁緒。
第二句進一步描繪了“楓橋夜泊”的景象和詩人的感覺,茫茫夜色中,詩人看到江邊一片模糊的樹影。這樹并不一定就是楓樹,詩人之所以認定是楓樹,是因為江楓這個意象能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春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揭示了“江楓”一詞中淀演的感情內涵,因而能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透過霧氣蒙蒙的江面,詩人看到幾處“漁火”在閃爍。這里“江楓”和“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上,一江邊,景物的組合非常巧妙。直到這時,才正面點出看到上面這一切景象的旅人,他正面對著這凄冷的景象伴著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旅愁,躺在自己的一葉扁舟中。舟外的環境是冷寂的,詩人的愁緒和這環境是契合的,融為一體的。
沉沉秋夜,繁霜滿天,烏啼聲聲,漁火點點,這本已使夜泊在外的詩人倍感羈旅的艱辛了。可偏偏在這時,楓橋附近的寒山寺的夜半鐘聲由遠而近地傳到了船中。這清冷的鐘聲,既打破了夜半的寂靜,又增添了夜半的幽靜,也一聲聲叩擊著詩人的心弦,更加深了對愁難眠的詩人的感觸,使他越發不堪忍受這沉重的愁情了。詩人就是這樣把外在的月落、鳥啼、霜天、江楓、漁火,與午夜鐘聲聯在一起,又和身在客船、愁情難解的羈旅之人聯在一起,達到了情與景、境與人的完美統一,所以,雖用白描手法,卻無一句簡單直露。深沉的羈旅客愁,通過一幅幅畫面傳達給讀者,使人如臻其境,生出無限之遐想。
(楊立群)
〔現代散文〕 俗話說:“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歷代的名山古剎也非要規模恢宏才得以揚名。
寒山,蘇州城外一座普通的佛寺和寺外的石拱橋,就是因為唐代詩人張繼寫下了著名的《楓橋夜泊》后得以聞名天下的。大凡游人來蘇州都要慕名游覽這小小的古寺,尋覓鐘聲詩韻。除卻了夜半聽鐘的機緣,最宜即是踏著夕光的余暉領略古寺雄姿。黃墻碧瓦,蒼松紺宇凝結著歷史的渾厚,寺外默默流淌的楓江積淀著歲月的沉思,波光里映出一片如夢如幻的輝煌,使人聯想起古寺的年歲。
寒山寺最早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六朝時的梁代天監年間。到唐代貞觀年間,詩僧寒山和拾得曾在這里住持,故而在寒山寺正中的大殿里供著寒山拾得的塑像。那眉開眼笑的神態像是在朝游人逗樂。這寒山拾得原是傳說中的詩僧,善詩能偈,又被后人尊稱為和合二仙,和和合合,又何嘗不是今人的祈愿。左右偏殿內幾百尊微型的金身羅漢,皆是用樟木刻就,栩栩如生。蘇州西園內著名的羅漢堂,藏五百尊鍍金羅漢,而寒山寺內的羅漢即是西園羅漢堂的縮影,使步履匆匆的游客不去西園即可欣賞到五百羅漢的雄姿。
在偏殿一側則是古風猶存的寒山寺碑廊,吸引著游人駐足。碑房里集中了歷代文人吟誦占奇的詩碑,琳瑯滿目,風雅古樸。著名的張繼《楓橋夜泊》詩碑原由明代文徵明手書,現陳列的為晚清蘇州文人俞樾補書,筆意蒼勁渾厚。詩碑廊里還存有岳飛“三聲馬蹀閼氏血,五伐旗梟克汗頭”的題詩,書道豪放蒼勁。還有明代唐寅的書碑殘跡,康有為的詩碑,詩中有“鐘聲已渡海云東”之句,給蜚聲中外的寒山寺古鐘作了注解。
到寒山寺,誰不希望一睹巨鐘風采!鐘樓即在寺中東側。步過冬青夾道的小徑,轉過九曲回廊,迎面就是翼然如亭的鐘樓。沿木樓梯而上,便可見一人多高,三人方可合抱的大鐘。僧人游眾若用木棰擊,洪亮的鐘聲悠揚不息,傳得極遠。這口鐘固然已不是張繼詩中提及的原物,也不是明代嘉靖年間重鑄的巨鐘,但這口清光緒年間鑄就的青銅大鐘,依然因詩因寺而馳名天下。近十多年來每逢除夕之夜就有中外賓朋千余人聚集寒山寺內外,聆聽一百零八下鐘韻,以求除卻煩惱求得來年吉祥平安。又聽說日本學校的教科書里也有寒山寺鐘的形象,加以《楓橋夜泊》古詩,使一衣帶水的東瀛鄰國人人慕寒山寺。今天寺院的庭園內遍植了日本人民贈送的櫻花樹和五針松,花艷松青更襯托了寺院的古樸。
幾年前我曾有幸搭得一艘鄉船,來到楓江畔泊在寒山寺邊,領略到夜半聆聽古寺鐘聲的情致。月白風清,河水緩流,石駁岸上下星星點點的燈火,探院墻而出的老樹,都被夜半的寒山寺鐘聲敲醉了。聽著一聲接一聲的鐘韻,身外江南青藍的夜色里,頓覺神清氣爽天廣地寬,胸中涌動著千百種思緒。這才真正體會到寒山寺夜半鐘聲的詩意所在,使人久久流連忘返。
游罷寒山寺,游人們大都愿意拾級而上,登上江村橋頂端,把寒山寺全景一收眼底。那寺院,那古松,那樓閣,那美麗的傳說和悠久的歷史,都會凝成一首詩,讓你久久品味,使人領略到寒山寺的小中之大,以及平凡普通中的情愫,讓你永遠懷思蘇州。
(譚亞新)
〔民間文學〕 說起寒山寺,要講一段寒山、拾得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前,離蘇州很遠的一個村舍上,有兩個弟兄,從小在一起。他們雖然不同名字不同姓,卻比一個父母生的還要親,哥哥喜歡,弟弟高興;弟弟難過,哥哥傷心。一天不見面,抽吃鈑空檔也要碰碰頭。
哥哥家里窮,父母去世早,學了個殺豬手藝。長到三十歲年頭,托親鄰街坊做了個媒,說了個親。這姑娘就住在三里外的青山彎,生得聰明伶俐,手勤腳快。
快到臘月十八,姑娘準備出嫁。她家一無父母,二無姐妹,全靠自己辛辛苦苦養了一口豬。為了辦酒,要找一個殺豬的,可是方圓十里地,只有新郎哥會殺豬,只好去請他來。
這一天,哥哥約了弟弟,興沖沖地到姑娘家去殺豬。哥哥背著殺豬家什在前頭走,弟弟一步一步在后頭跟。殺好豬,天已經晚了。姑娘留兄弟倆吃晚飯。人說,喜事臨門,高高興興。偏偏這頓飯吃得冷冷清清。姑娘只吃飯,不作聲;弟弟不作聲,只吃飯。哥哥一個人說話一個聽,說了三聲無人應。哥哥足是個直心人,心想:姑娘怕難為情,弟弟怕見生人;不聲不響,也是人之常情。
等吃過夜飯,月亮已經爬上樹梢,哥哥還要趕出十里路外去殺豬,就關照弟弟:“時光不早,我先走了,你幫姑娘收拾收拾再回家。”哥哥出門趕路,走著,走著,突然想起,一把刮豬毛的鐵刨子沒有收拾進籃子里。他拍拍腦袋轉身子,又走了回來。這時墻門已上了閂,推不開。哥想:姑娘也許睡了。見院墻邊有棵大梨樹,為了免得驚動別人,他就三攀二蹬上了樹,向圍墻里一跳,輕輕落了地。再一看,窗里亮著燈光,姑娘還未睡哩。他怕驚動她,輕輕走到剛才殺豬的缸邊,在豬毛堆里摸到刨子,回身就走。
正在這時候,屋子里傳出姑娘輕輕的哭聲。哥哥一聽,呆住了:好端端作啥要哭呀?剛走到窗前想叫人,忽然又聽到弟弟的聲音:“勿要哭了,有啥辦法!哥哥不曉得我們兩人的事,他要是曉得,也不會把我們拆散。”
姑娘一邊抽泣一邊說:“那你不會向他講講明白嗎?”弟弟說:“現在親事都定了,哥哥人又好,你也有好日腳過,我還能搶著要?”
哥哥聽到這里,全明白了。他心里翻騰著,在院里轉來轉去,兜來兜去,過了好一會才下定決心,把屋門反扣好,折一根小樹梢插牢,把一籃殺豬工具放在屋門外,仍舊輕輕地攀上了大梨樹。后來又一轉念:弟弟知道了一定不依。又轉身來,在月亮地里尋到一塊白墻泥,在門上畫一個光頭老和尚,然后翻墻出去,悄悄走了。
三更天,弟弟要回家,拉拉屋門開不開,從窗戶里跳出來一看,心中全明白了。哥哥為了讓他和姑娘成家,去寒山寺當和尚了。
上一篇:詠《萬縣·太白巖》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安慶·小孤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