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原文與賞析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fā)展著 “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 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析】 文章的題目是一個詰問句,是詰問對方,也是以自答的方式回答論敵。從全文看,魯迅的答復是明顯的,即中國人并沒有失掉自信力。魯迅為什么在此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從這文章發(fā)表于1934年10月20日看,顯然是反駁當時《大公報》上所散布的這種悲觀論調。1934年8月27日 《大公報》的社評《孔子誕辰紀念》中寫道:“民族之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又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在30日的社評《如何挽救華北》中,雖然肯定了東北義勇軍前仆后繼的強盛斗志,但同時又同意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負責人黃郛的謬說:“今日華北之最大危機,系在心理方面。一般人在心理上先將華北放棄,認為已無可救藥。”魯迅完全不同意上述看法,他敏銳地抓住了中國人并沒有失掉自信力這個問題,展開深入的議論。
究竟中國人有沒有失掉自信力,魯迅首先采取了退一步的說法,他承認,在當時的中國人中確有那么一些人失掉了自信,而且有事實為依據:“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 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 ‘地大物博’,是事實;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其實這些人的自信早已失掉,信“地”、信“物”、信“國聯”都是 “他信力”。待悟國聯的不可靠,便把“他信力”也失掉了。魯迅認為,如果這些人在鐵的事實面前失掉了“他信力”何嘗不是好事,他們就會“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不幸的是這些人又走到求神拜佛上去,“可就玄虛之至了”。他們在發(fā)展著“自欺力”,陶醉在自己構筑的幻象之中。不過這些人是中國人中的少數,他們并不能代表全體中國人。魯迅明確地指出,在中國人中,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是有相當多的人從沒有失掉自信力。以古代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些人才是真正中國人的代表,“是中國的脊梁”。再從現代看,“這一類的人們……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由于當時的文網,魯迅不便明言,但讀者完全可以意會到,魯迅所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和義勇軍。《大公報》上的輿論將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人,說成是全體中國人民失掉自信力就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 他們將斷定某一部分具有某些性質的單稱肯定判斷篡改成斷定一類事物都具有某性質的全稱肯定判斷了。至此,本文似乎終篇了,但魯迅意猶未盡,他在最后一小段中以 “搽在表面” 的 “脂粉” 比喻國民黨反動派和御用文人種種騙人伎倆,以“筋骨和脊梁”比喻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說明必須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地底下”的中國人民身上去認識中國人的力量和本質,文章的立意得到了升華,閃鑠著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的光輝。
在寫作上,本文是駁論,而且是一種間接反駁;證明與論敵相對立的觀點是正確的,并根據排中律:任何思想或者是真實的,或者是虛假的。所以大公報所散布的“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論調也就因虛假的而不能成立了。由于魯迅在核字省句 上下了功夫,因而收到窮形極相,揭示本質的效果。如本文第二部分,著意審察一個 “信” 字,在信的對象、類屬、影響上做文章,從“自信力”衍化出 “他信力”、“自欺力”。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層層逼近,揭示出事物的真面目,抓住了問題的核心。
上一篇:魯迅雜文《一思而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中國人的生命圈》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