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綱《渡海中流作》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翁方綱
海山正青海水黑,水間十丈水花白。
千頃萬頃煙茫茫,東見扶桑一痕碧。
云影倒漾為沙灘,云氣卻起作嶺嵐。
誰言水與天一色,天轉如墨水轉藍。
須臾急雨來冥冥,連天連海合眾形。
風帆沙鳥那復辨?滔滔浩浩渾一青。
日光俄截云腳斷,始識中流大洋半。
長風一霎鼓帆來,椰子林青指南岸。
翁方綱曾在廣東擔任十多年督學,本詩是他從廣東渡南海而作,詩中描寫了船行海中所見到的海闊天空和風雨變幻的壯麗景象。
詩人乘船出海之后,放眼一望: “海山正青海水黑,水間十丈水花白。”他看見山島聳立在大海之中,島上一片青翠,而海水的顏色卻墨黑墨黑,深不可測,海水每隔十來丈就掀起洶涌的波濤,濺起高高的水花,水花象雪一樣潔白。“千頃萬頃煙茫茫,東見扶桑一痕碧”,大海千頃萬頃,煙霧茫茫,遼闊廣大,無邊無際,最東邊的扶桑——太陽升起的地方,可以看得見一線碧綠之處,顏色比較明亮,因為朝陽即將從那里升起。這開頭四句詩寫大海的遼闊深遠,寫大海的動蕩起伏,寫大海的煙波茫茫,寫大海的色彩斑斕(青、黑、白、碧),是詩人剛剛出海極目遠望所見到的一般景象。
詩人在船上的時間長了,對大海的觀察就更加仔細了。他俯首凝視海中,“云影倒漾為沙灘,云氣卻起作嶺嵐”,他看見倒映在海中的云影搖搖蕩蕩很象沙灘的形狀,當云氣升起時又很象山嶺的形狀,天空的云朵在變化,海中的云影隨著變化,引起了詩人濃厚的興趣。“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但是,經過詩人的觀察,發現當時水與天的顏色并不一致,“誰言水與天一色,天轉如墨水轉藍”,他看見天空的顏色逐漸變得墨黑,而海水的顏色逐漸變得深藍,可見詩人的觀察是很細致的。
海水由黑慢慢轉藍,當是由于時間從晨光熹微漸漸到天色明亮了,在白晝明亮的光線映照下海水顯得深藍深藍。天色漸漸變得墨黑,那是因為天上起了烏云,快要下雨了。“須臾急雨來冥冥,連天連海合眾形”,頃刻之間一場急雨降臨海上,天昏海暗,天連海,海連天,天海之間的各種物體都混為一體了。“風帆沙鳥那復辨?滔滔浩浩渾一青”,航行在海面的風帆,飛翔在海上的沙鳥,都已經分辨不清了,只見海浪滔滔,波濤滾滾,浩浩蕩蕩,全是一片青色(“渾”是“全”的意思)。這種天海相連、混沌不分的海上雨景,與陸地上的大雨滂沱、江河橫溢的雨景很不相同,另有一番情趣。
在這場急風暴雨中,詩人的心情是緊張而激動的,船行到何處都搞不清了。“日光俄截云腳斷,始識中流大洋半”,當雨過天晴之后,太陽出來了,陽光俄頃之間把云腳切斷,這時海上明亮起來,平靜下來,才知道船已航行到大海的中流,走過了大洋的一半路程了。“長風一霎鼓帆來,椰子林青指南岸”,瞬息之間,一陣大風吹來,把風帆鼓得滿滿的,于是大船乘風破浪,直指長滿了青青椰子林的南部海岸。可以想見,乘坐在大船上的詩人這時該是意氣風發、豪情滿懷了。
這首詩按照航行的路線,客觀地描寫了詩人渡海途中所見的自然景色。詩中既描寫了大海平靜時的水中云影,又描寫了不平靜時的海浪滔滔; 既描寫了急風暴雨時的雄渾氣象,又描寫了雨過天晴時的明麗景色; 既有粗筆的遠景描寫,又有細致的近景刻劃。從這些客觀的景物描寫中,含蓄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在航海途中的變化。
上一篇:陳子龍《渡易水》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光《渡海二首》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