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亞新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曹操
在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景物描寫已隨處可見,只不過涉筆所及,大多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錢鐘書先生因此曾說“竊謂《三百篇》有‘物色’而無景色”(《管錐篇》第二冊613頁)。到了建安,“敘景已多,日甚一日”(吳喬《答萬季野詩問》),終于出現了中國詩史上第一首通篇寫景的作品,這便是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出兵北伐烏桓。烏桓是漢代東北部的大患,乘漢末大亂之機不斷侵擾邊境,曾在建安十一年(206)破幽州,俘虜漢民十余萬戶。實行封建割據的袁紹集團被曹操擊潰后,其殘余勢力逃奔烏桓。為了徹底消滅袁紹集團,安定北方,曹操決定北伐,經無終(今天津薊縣),從陸路出盧龍塞(今河北遷安西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帶),八月大破烏桓于白狼山,斬蹋頓,降者二十余萬。九月勝利班師,經過碣石山時登山望海,寫下了這首詩。
首二句點題直起,交待登臨觀海的地點。“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縣北十五華里,秦皇島西南四十五公里,東距渤海約十五公里。主峰仙臺頂海拔695米,登上主峰,如身臨霄漢,舉目遠眺,海光山色,盡收眼底,為古今觀海勝地。秦始皇、漢武帝先后東巡,均曾登臨此山。接著以“水何澹澹”四句描寫觀海所見。“澹澹”,水波搖蕩貌,是大海無風時的情景。一個“何”字,寫出剛剛見到大海時的驚訝、贊美之情。山島竦峙,給人以堅定、倔強的感覺,有力地襯托了大海的雄偉,而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勃勃生機,也似乎在象征著大海的內蘊和精神。寫海而兼及寫山,不僅是實寫眼前所見,在美學上也有其相互生發的意義。接著筆勢一轉,寫“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景象,大海的遼闊和壯美在這一瞬間得到了更為充分的展示,詩人的驚訝、贊美之情也倏地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胸中不由得涌現出了一個無比神奇宏偉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輝煌的太陽、明凈的月亮以及橫貫蒼穹的銀河都仿佛出自大海的懷抱,大海仿佛成了孕育宇宙萬物的母親。以宇宙之大來襯托描寫大海之大,其筆力的超邁,境界的雄奇,已到了難與倫比的地步。最后以“幸甚至哉”二句作結,二句為合樂時所加,和全詩內容無關。
全詩從“觀”字著筆,處處寫景,同時也在景中寄托著詩人的壯志豪情。詩人剛剛取得平定烏桓的勝利,在實現統一大業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意氣是駿發的,心情是開朗的。同時,這年詩人雖已五十三歲,但他“不戚年往,憂世不治”,“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胸中依然激蕩著自強不息、奮進不止的豪情。他腳下的碣石,是當年秦皇、漢武站立過的地方,秦皇、漢武的功業,對他自然也是一種無形的鼓舞,也許這時他正以二人的功業相期自許呢!因此,詩人“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眼前的自然景物都成了自己理想、人格、胸襟、抱負、豪情的化身。在建安詩人筆下,秋天景物大多畫面暗淡,情調悲涼,而這首詩所描繪的秋景卻摒除了蕭條索寞的色彩。詩人不寫草木凋零的一面,而寫“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雖寫了蕭瑟秋風,但主要是為了表現秋風掀起大海洪波的壯闊景象。“日月之行”四句,吞吐宇宙,氣宇不凡,更充分展示了詩人的昂揚斗志、雄偉氣魄和崇高理想。這雖然不免包含著個人建功立業的動機,但應當說在相當程度上也是對于積極的社會人生理想的追求,是為掃平割據、實現國家統一而奮其志,這在人心思治、人心渴望統一的時代,是體現著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趨向的。四句詩借用了漢賦的傳統手法。司馬相如《上林賦》有“日出東沼,入于西陂”之句,班固《西都賦》有“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之句,張衡《西京賦》有“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濛汜”之句,都是形容水域的開闊的,曹操隨手拈來,加以融會,不露痕跡,寫出了這篇精彩紛呈的作品。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詞中,開始贊頌大海的壯麗,接著就聯想到曹操的這首詩,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看得出對曹操北征烏桓的壯舉、對統一北部中國的業績及這首詩中所體現的胸襟氣魄,都是表示了一定肯定的。
上一篇:陳毓羆《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宋]陸游《觀長安城圖》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