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濟平
和王潛齋韻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關河萬里寂無煙,月明空照蘆葦。 謾哀痛,無及矣。無情莫問江水。西風落日慘新亭,兒人墮淚?戰和何者是良籌,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藪澤里,豈無人、高臥閭里,試問安危誰寄?定相將、有詔催公起。須信前書言猶未?
曹豳
詞題王潛齋即王埜,此首為《西河》(天下事)的和韻之作。這兩首詞的愛國基調是相同的,兩位詞人都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但從表現手法來看,曹豳的運筆更為直率。詞篇開頭就顯露出不同的思路,天下事為何弄到如此地步?王埜是責問蒼天,此首則歸結為人的因素,揭示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這里的“何人”,當指朝廷昏庸的君臣,由于他們誤國害民,必然導致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漢末王粲《七哀詩》中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作者運化入詞,而著一“恨”字,主觀感情色彩更為強烈。“關河”兩句,承上寫景,關河冷落,明月懸空,四野荒無人煙,唯見白骨成堆。寥寥數句,勾勒出一幅令人怵目驚心的亂世慘象。第二片承上進一步抒寫對今日國事的憤恨。南宋朝政如此腐敗,徒然抱恨嘆老,空自悲傷,都無濟于事。這里詞人運用“新亭對泣”的典故。《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晉王導的話說:“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可是如今能有“幾人墮淚?”這就意味著南宋小朝廷中沒有什么人能想到“克復神州”,收復中原。這些尸位誤國的權貴,對戰與和都沒有良策,怎么能扶持將傾的大廈呢?國事如此艱難危急,而愛國志士卻遭讒被罷,怎不令人憤慨呢?那么由誰來扶危圖存?詞人在第三片中把目光引向民間隱居的人才。“高臥閭里”,是指民間隱居不仕者,其弦外之音實指王埜。如果說王埜在現實的困惑中,呼喚著歷史人物張騫的歸來,那么曹豳則以客觀冷靜的態度,直截了當地希望王埜出山。“定相將有詔催公起”,他用肯定的語氣,相信朝廷很快會有詔書要王埜東山再起,以扶危安邦,為恢復大業效力。這是他對摯友的信賴,也符合他作為諫官的身份,而且從以前的書信交往中,王埜也表露過這層意念,反映了他們之間的深厚友情和關注國事的熱忱。張炎《詞源》謂“詞不宜強和人韻,若倡者之曲韻寬平,庶可賡歌。”曹豳此首和韻之作,不僅聲調和諧,揮灑自如,而且唱和內容,融貫得體,表達了他們共同的愛國心聲,與原詞前后輝映,堪稱為珠聯璧合。
上一篇:曹濟平《西河》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陳毓羆《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