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邱鳴皋
殘年哭知己, 白日下荒臺。
淚落吳江水, 隨潮到海回。
故衣猶染碧, 后土不憐才。
未老山中客, 唯應(yīng)賦《八哀》。
謝翱
這是詩人謝翱哭祭文天祥的一首詩。南宋“丙子之難”(1276)之后,文天祥興師勤王,開府南劍州(今福建南平)。二十八歲的謝翱,慨于亡國之憤,盡傾家貲,募鄉(xiāng)兵數(shù)百人,投奔文天祥,被任命為咨議參軍,隨文天祥轉(zhuǎn)戰(zhàn)龍巖、梅州(今廣東梅縣)、會昌等地,而于贛州兵敗時分手。臨別,天祥以家藏端硯名“玉帶生”相贈,并有囑語,使謝翱感念終生。文天祥就義之后,每遇忌日(十二月初九),謝翱必召集友人登高哭祭,并寫了一些悼念天祥的詩文。這首詩寫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冬天,文天祥就義八周年之忌日。當(dāng)時,謝翱與友人登西臺(即桐廬縣富春江畔的釣臺)哭祭天祥,寫下了著名的《西臺慟哭記》和這首《西臺哭所思》。
這首詩的一、二兩句,點(diǎn)明哭祭的對象、時間、地點(diǎn)。“知己”即題中的“所思”,指文天祥。“殘年”,謝翱因在宋亡時未能死國,故稱自己在亡國后的歲月為“殘年”。有的解釋“殘年”為一年之將盡,似亦可通。“白日”本指太陽,但據(jù)《西臺慟哭記》,謝翱登臺哭祭之日,午前有雨,薄暮有風(fēng)雪,唯登臺時雨止,全天似無太陽出現(xiàn)。故此處“白日”為虛擬之筆,或泛指時日、時光,“白日下荒臺”,言時光流逝,不僅“年”已向“殘”,且“日”亦將盡(此詩是在詩人西臺哭祭之后,回到富春江船中寫的,時已薄暮)。“荒臺”指西臺。這兩句共十個字,“殘”、“白”、“荒”三個形容詞,創(chuàng)造了一片衰颯悲涼的氣氛,再加上一個“哭”字,益覺悲從中來。全詩基調(diào),由此奠定。三、四兩句承起筆兩句之意,寫詩人哭祭時的悲痛心情。“吳江”,指富春江,這里古代為吳國屬地,故稱“吳江”。西臺下臨富春江,故覺痛哭時淚灑江中,這是夸張的寫法。李白寫黃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復(fù)回”,而謝翱寫他的淚水卻能隨著江濤奔騰到海,而又隨著海潮回到西臺之下。涕淚滂沱,折沖于江海,淚即潮,潮即淚,夸張想象,極盡哀悼之意。五、六兩句轉(zhuǎn)寫文天祥就義。文天祥被囚大都,始終穿著宋朝的“故衣”,直至就義時血染“故衣”。“碧”指碧血,傳說萇弘慘遭殺害,血化為碧,后世遂以“碧血”稱譽(yù)忠臣義士為正義而斗爭所流的血。這里用“故衣”、“碧血”寫文天祥的忠節(jié)。“后土”句既是寫文天祥的被殺害,又是寫詩人謝翱對后土“不憐才”的怨尤,拗怒之氣,見于言表。最后兩句是正面寫詩人自己對文天祥的悼念之情,結(jié)句寫這首詩的意旨。宋亡后,謝翱隱于山中,故以“山中客”自稱;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四十二歲,故云“未老”。《八哀》即杜甫為哀悼張九齡、李光弼等而寫的“八哀詩”,這里謝翱借以自比,并從而表達(dá)出對文天祥的哀悼。
謝翱的詩一向以奇險著稱,這首詩卻寫得平實(shí)、質(zhì)樸。唯此,愈見詩人對“知己”朋友文天祥的哀悼懷念的真情。悲悼之作,其感人的力量正在于它的情真意切,嘔之于心,于質(zhì)樸中見純真。鉛華粉飾,反傷其骨。此詩寫作,深得其體。
上一篇:王步高《衣襟中詩》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卞孝萱 喬長阜《西塞山懷古》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