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均地
思量欠債最難過, 國債如何不怕多?
我債卻無田產抵, 想來國債有山河!
無名氏
清末,慈禧太后獨攬大權,為鞏固其統治,實行媚外賣國的反動政策。1895年(光緒二十五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保護”;割讓臺灣全島、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賠款白銀二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后因沙俄感到日本占領遼東半島于己不利,糾合英、法出面干涉,清王朝又以三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又與英、法、日、俄、德、美、意、奧、西、比、荷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除“道歉”、“懲兇”等項外,規定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加上這三十九年每年攤賠的利息,總計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以海關收入、各通商口岸常關收入和鹽稅做擔保;各國有權在北京、天津和其他地方駐兵;保證永遠禁止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行動,如有此類行為者,“立時彈壓懲辦”。在這樣的時局下,廣大人民和愛國者以詩文抨擊之。這首無名氏的《國債》,便是其中之一。
詩的首句說“思量欠債最難過”,表現的是一般人的感受,是作為一個平民的詩人的感受。寫這一句,為的是引出次句“國債如何不怕多”的疑問。從一般人、從一個作為平民的詩人看來,確實奇怪,確實難以理解。第三句的“我債卻無田產抵”,呼應首句,說明“最難過”的緣故。第四句的“想來國債有山河”,是詩人經過“思量”后,對覺奇怪、不理解的“國債”之“不怕多”的自我解答:原來他們有國家大好的山河可以拿去抵債!其實,詩人原來的覺奇怪,不理解,只不過是明知故問而已;說個人的私債難過,只不過襯托“國債”而已。全詩雖然語言通俗易懂,但搖曳多姿,幽默深刻,是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王朝投降派割地賠款、喪權媚外的賣國行徑的無情揭露,表面愚魯,內藏睿智,字里行間飽含著無比強烈的憤怒。大約出現在同時的另一首民歌:“西太后,真不賴,腿兒長,跑的快,長安一住把國賣。賠銀數不清,賣地好大塊!”不妨同時一讀,有助于欣賞此詩。
上一篇:王錫九《喜遷鶯》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郭維森《國殤》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