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淆、黽之阻【1】,當秦隴之襟喉【2】,而趙魏之走集【3】,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4】。”
唐貞觀、開元之間【5】,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 【6】, 號千有余邸。及其亂離, 繼以五季之酷【7】, 其池塘竹樹, 兵車蹂蹴【8】,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9】, 煙火焚燎, 化而為灰燼; 與唐共滅而俱亡, 無余處矣。予故嘗曰:“園囿之興廢【10】, 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 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 洛陽之盛衰, 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之作, 予豈徒然哉!
嗚呼! 公卿大夫方進于朝, 放乎一己之私, 自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11】, 欲退享此, 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注釋】
【1】 淆黽 (xiao mian): 淆山、黽池。在今河南省。
【2】 秦隴: 今陜西、甘肅。
【3】 走集: 奔走、集會之地, 出入必經之地。
【4】 候: 征兆。
【5】 貞觀、開元: 唐太宗、玄宗年號。
【6】 東都: 洛陽。
【7】 五季: 即后梁、后店、后晉、后漢、后周。史稱“五代”。
【8】 蹂蹴: 蹂躪, 踐踏。
【9】 榭: 建于臺上的亭閣。
【10】 囿 (you): 飼養動物的園地。
【11】 治忽: 治亂。
【賞析】
見一葉落而知秋; 知微而見著。作者李格非以他雋智的洞察力, 高度的政治敏銳, 以及對國運興衰的熾烈的憂患意識, 以至小之事, 喻至大之理, 寫成了這篇流傳百世的有名文章,——《書<洛陽名園記>后》。這是一篇生動形象的論說文。是作者《洛陽名園記》一書的后記或跋。
園囿不過是游玩觀賞的場所罷了, 似乎無關宏旨。但是, 作者以雄辯的事實透辟的論證, 說明從園囿的興廢可以看出洛陽的盛衰; 從洛陽的盛衰, 又可以昭示天下的治亂。進而告誡公卿大夫們, 不可為一己之私, 而忘乎天下治亂。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安危的關切和憂慮,同時也映射出對統治階級中公卿大夫們驕奢放縱的不滿情緒。
作者的說理,如剝繭抽絲,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先立論“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從洛陽的地理位置的重要為基點去論證。“洛陽處天下之中”夾在淆山與黽水的險阻之間,是通往陜西、甘肅的咽喉要害之地,是到達趙與魏兩地的必經之路。所以洛陽乃是“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從而得出結論“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的警策之論。”盛衰雖僅洛陽一地,而治亂卻關乎天下,提醒人們,不能不關注洛陽之盛衰。
下面的描寫,作者用極簡練的語言,以洛陽園囿的由盛而衰的歷史事實,說明“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唐朝太宗、玄宗的貞觀、開元年間,繁榮興盛,公卿貴戚們,在洛陽“開館列第”建造園囿宅邸的有一千多家。待到發生戰亂四處逃散,緊接著五代殘酷的混戰,“其池塘竹樹”被兵車踐踏,荒廢成丘墟;”“高亭大榭”,被煙火焚燒,化為灰燼。這些華美的園林,與唐王朝一起被歷史湮滅,一起消失了。再也找不到它們的痕跡。果然興廢不過園囿而盛衰關乎洛陽。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三段式的邏輯推理,“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因此“園囿之興廢”,乃是“天下治亂之候。”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強調了撰寫《洛陽名園記》的創作目的。既然天下的太平和動亂,以洛陽的興盛與衰敗為征候而可知;洛陽的興盛和衰敗,以園囿的興旺與廢毀為征候而得;那么作者《洛陽名園記》的寫作,會白白花費力氣嗎?這一反問句,使讀者警醒。結尾處的進一步反問,把作品的情緒推向高潮。唉!公卿大夫們,正在朝廷當權的時候,放縱自己一人的私欲,只知為了自己,而忘記了天下的太平與動亂,打算退職歸來享受這些園囿的清幽雅致,辦得到嗎?這一問足以引起讀者的思考和警覺。接著,作者沒有做正面的回答。只說唐朝的末路就是這樣的呀!讓讀者從歷史教訓中去尋找答案,從而得到啟示。全文以感嘆覷欷收束,不僅別致,充滿強烈的感情色彩,而且增加了文章的震撼力量和警世作用,使一篇論說文活潑深刻,絕少空泛干澀之感。
排比句與短句的運用,強化了文章的表現力,文章開頭“處天下之中,挾淆、黽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這一組排比,在語言形式上,以較大的氣勢,表現了洛陽“四方必爭之地”的戰略位置的重要。“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蹴,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語氣疾促,讀來音調鏗鏘,渲染了緊迫氛圍,更好地服務于“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的內容表現。
全文二百多字。層次清晰, 語言質樸平實。作者以至小之物, 昭示一個至大的道理, 表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社會的深刻思考。據《宋史》記載: 此文問世不久洛陽果為金兵所陷, 時人謂之知言。
上一篇:《古文觀止·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胡天游·書侯振東》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