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
位于廬山五老峰下,鄱陽湖之濱的溪谷中,四壁云山,鳥瞰似洞。白鹿書院是我國最負(fù)盛名的古代高等學(xué)府之一?,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唐李渤曾在此隱居讀書,養(yǎng)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洞因白鹿得名。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后,在此建臺榭,植花木,使之成為文人學(xué)子往還之地。五代時顏真卿裔孫顏翊在此地聚徒講學(xué)。南唐昇元四年(公元940年),李氏政權(quán)又在此建立了生員數(shù)百的高等學(xué)府——廬山國學(xué)。北宋初建白鹿書堂,后易為今名,是當(dāng)時四大書院之一。北宋末院廢。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任南康軍(治在今江西星子縣),重建書院,親理洞務(wù),親自執(zhí)教,又制訂了被后世奉為圭臬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使書院成為封建社會教育的楷模和理學(xué)圣地。自此,書院名聲益振,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其后,書院雖迭經(jīng)興廢,但其作為“圣域賢關(guān)”的歷史地位始終無可更易。白鹿洞書院環(huán)境清幽,“有泉石之勝,無市井之喧”。書院3000畝森林屬國家二級自然保護(hù)區(qū)。這里古木參天,松風(fēng)蕩懷,幽鳥時鳴,逸趣無窮;隨處可見的摩崖石刻,更引人遐思。歷史文化遺存和自然風(fēng)物交融,使書院成為江南罕有的名勝。
〔古詩文賞析〕 游白鹿洞歌 明·紫霞真人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窺人世煙云重。我欲攬秀色,一一青芙蓉。舉手石扇開半掩,綠鬟玉女如相逢。風(fēng)雷隱隱萬壑瀉,憑崖倚樹聞清鐘。洞門之外百丈松,千株盡化為蒼龍。駕蒼龍,騎白鹿;泉堪飲,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黃庭》石上讀。
這首詩的石刻,現(xiàn)嵌在白鹿洞書院碑廊壁上,至今無大損缺。落款云: “辛已三月,紫霞真人宿此洞,編蒲為書。”《白鹿洞志》言:“萬歷辛已,有道人至白鹿洞,索筆墨于洞中,諸生吝不與,遂拾蒲書屏,墨色燦然?!弊舷颊嫒藶檎l,有人說是羅洪先的化名。羅洪先于嘉靖己丑(1529年)中狀元,下距萬歷辛已五十二年。羅氏少時習(xí)禪,后皈于孔孟之學(xué)。這首《游白鹿洞歌》帶有濃厚的道教游仙詩色彩,而了無禪意,更與羅氏晚年思想大異其趣。因此,羅氏化名之說并不可信?!稄]山志》把它定為道人所作,是符合事實的。
這首沒有留下作者真實姓名的詩,可說是明代詩歌中的罕見奇作,其風(fēng)格極近李白。詩的開頭便很奇。本來白鹿洞正傍五老峰,是無須道說的簡單事實,可是詩人在其前冠以“何年”二字,讀來便不禁有天外飛來之感,而產(chǎn)生追溯遠(yuǎn)古洪荒開辟的聯(lián)想。接著寫五老峰的高峻,它不在正面多費筆墨,而以“俯窺人世煙云重”來反襯,更顯現(xiàn)出一種超塵絕俗的神姿。回看人類歷史,只是重重幻影。“我欲攬秀色”二句,雖用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jié),吾將此地巢云松”詩意,可它并非硬搬。李白以“金芙蓉”喻五峰,這里易“金”字為“青”字,更顯現(xiàn)出五峰的青蒼本色。忽然筆鋒一轉(zhuǎn),從五峰寫到白鹿洞。“石扇”指洞門,“石扇開半掩”只是實物的靜態(tài),但詩人在其前加上“舉手”二字,便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使人產(chǎn)生神奇之感,由此而引出“綠鬟玉女如相逢”句?!坝衽北鞠膳?,疑與玉女相逢,綠影迷離,恍入仙境,用筆至為奇妙。再由洞內(nèi)寫到洞旁。萬壑眾流,瀉入巨澗,風(fēng)湍交響,隱隱如雷,而洞內(nèi)鐘聲仍泠然可聞。復(fù)由澗泉寫到古松。巨干森立,高可參天,橫枝盤折交錯,有如夭矯的神龍。游者讀了“百丈松”二句,無不嘆其狀物之妙。詩至此,就像一個接一個的快速鏡頭,把洞內(nèi)洞外的主要景物全部攝入。于是詩人再肆筆馳騁想象,并用虛寫手法加以綜括,從而引發(fā)“何人肯入空山宿”的感嘆。最后便順勢以直落之筆作結(jié),干凈利落,使人讀后有戛然而止之感。《黃庭》乃道教經(jīng)典,“一卷《黃庭》石上讀”,正好點明詩人的道人身份。詩人對李渤兄弟隱居之事及宋以后書院活動只字不提,這也透露了詩人為道教信徒的信息。
全詩雜用三、五、七言,顯得錯落有致,富于變化,讀起來節(jié)奏感特別強。
(宗遠(yuǎn)崖)
〔現(xiàn)代散文〕 從九江——星子公路30公里處,向西南的翠微走去,一踏上被譽為“綠色隧道”的林間幽徑,一種不知何來的空靈之氣,便伴著清爽的松風(fēng)迎面拂來,漸漸地,沁透你的肌膚,滌盡你的塵濁,于是,你便飄飄欲仙了。
豁然開朗處,一群錯落有致,古樸典雅的亭臺殿閣映現(xiàn)在列嶂環(huán)抱的谷地里。這,便是千百年來木鐸遠(yuǎn)播,蜚聲海內(nèi)外的白鹿洞書院了。
果然是五老峰下別一天!
時序深秋,盡管龍鱗虬枝的古松仍在淡青色的嵐氣里嚴(yán)肅地思索那千古難解的哲理,年青的闊葉樹群卻早卷起那青青一色的教義,爭先恐后地舉起迷人的斑斕。更有幾株娉娉婷婷的香櫟,一身炫目的紅裝,正對著秋水顧影自憐。時不時還會有幾只彩翼從你面前輕盈地飛過,讓你猜不透那是飄飛的花,還是繽紛的夢……
白鹿的秋,是一幅畫,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
步入書院的外院,是一條潔凈的、由花崗石和河卵石拼成規(guī)則圖案的林蔭路,路右便是臨山的小溪,潺潺的溪水,象一位妙曼的仙子,從五老峰款款走來,一路撫琴輕歌。溪邊林間,時時囀起時鳥的嘉音,婉轉(zhuǎn)、清麗、悠揚。這些悠閑自在的生靈,不經(jīng)意間便用她們獨有的絲弦,織出一個令人心往神弛的幽境。清澈的溪水中,游魚往來翕忽,如果你懂得水族的語言,一定也能聽到一曲清音。而從溪中巨石和溪邊青崖上歷代文人留下的“清如許”“琴意”等諸多石刻丹書中,誰會聽不到他們的吟哦詠嘆呢!
白鹿的秋,是一支歌,一支清新悠遠(yuǎn)的歌。
往前走,跨過石拱橋,向右,是古木濃蔭下的獨立亭。你不妨在亭中石凳上小憩,細(xì)細(xì)品味白鹿洞秋韻。如果你幸運,會有一群憨厚的竹雞飛落在你跟前,悠悠踱步,斜著眼睛打量你,甚至唧唧咕咕地同你攀談。
亭下是百尺深澗,鬼斧神工的造化,在夾岸石壁間創(chuàng)作了一道道飛瀑,素湍碧潭,飛珠濺玉,令你聯(lián)想到古代哲人那迸涌不竭的才思。
瀑流之上,溪水阻石,回轉(zhuǎn)成潭,當(dāng)年朱子和他的學(xué)子們,暇日每每環(huán)潭石而坐,引觴浩歌,讓回旋的溪流為他們傳送酒杯。那情那景,真是其樂何極!
一陣山風(fēng)驟起,四面便涌起浩瀚的松濤。不知從這澎湃的濤聲里,你是否能聽到久遠(yuǎn)的年代那莘莘學(xué)子的書聲?但你一定能辨出,從內(nèi)院,從朱子手植丹桂處,越過世紀(jì)的層巒飄來的幽香。這時,你定會感到,白鹿的秋,是一樽酒,一樽清醇明凈的酒,釀著山水靈氣,釀著歷史文化的芬芳,令你心醉。
我醉了,醉在白鹿的秋風(fēng)里。
(沈家溪)
〔民間文學(xué)〕 唐代著名學(xué)者李渤,從小時候起就胸有大志,很愛讀書學(xué)習(xí)。長大成年后,為了能靜心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他到處尋找有利于學(xué)習(xí)的環(huán)境,最后,終于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地方。這地方就在廬山東南五老峰下的一個山凹里。這里周圍山峰環(huán)抱,里面一片郁郁蔥蔥的古木叢林,一條山溪汨汨流過,真好似一個神仙洞府。李渤非常樂意,于是就在這里住下來一心攻讀。
有一天,李渤清早起來,坐在石上攻讀,讀著讀著,感到有些疲倦,竟不知不覺伏在石上睡著了。
就在他熟睡的時候,猛然間,五老峰上傳來“轟隆隆”一聲巨響,一只白鹿從峰頂躍出,駕著彩云騰空飛下,落在枕流橋上。
李渤被響聲驚醒,睜眼一看,喲!一只好漂亮的白鹿!毛色雪白松軟,雙眼亮晶晶的,顯得非常溫順。李渤高興極了,用手招一招,奇怪的是,那白鹿竟一蹦一跳,徑直來到李渤身邊,擺擺頭,搖搖尾,然后盤腿而坐,靠在李渤的懷里,微微閉著雙眼,象睡著了一樣,真比對自已的主人還要親熱。李渤樂得撫摸著它身上軟絨絨的白毛,說:“白鹿呀白鹿!你真逗人喜愛呀!從今以后,你就跟我作伴吧。”
打這以后,溪畔的眠羊石,就成了李渤的“養(yǎng)鹿場”,這只可愛的白鹿,也成了李渤形影不離的伴侶。早上,它陪伴著李渤在溪邊的石上讀書;中午,它跟著李渤在林邊的小路上散步;傍晚,它溫順地讓李渤給它洗澡。李渤和白鹿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后來,人們便稱李渤為“白鹿先生”。
據(jù)說,這只鹿能通人性。它常常跋涉20多里路,到鄱陽湖畔的星子鎮(zhèn)去幫李渤買東西、投遞書簡。李渤需要購買讀書用品,只要寫上一個紙條,把錢放在一竹籃里,掛在白鹿的角上,白鹿就能往返于星子鎮(zhèn),如數(shù)買回,從沒誤過事。
李渤住的地方至星子鎮(zhèn)中間,有個三岔路口,白鹿每次來往時,都要在這里歇息一會。開初,這里的人以為是一只野鹿,想把它捉住,可是一趕它,它立刻就不見了。過了幾天,它又出現(xiàn)在這里。后來人們才知道,這是白鹿先生的神鹿,每當(dāng)它在這里歇腳的時候,人們都拿好吃的食物來喂給它吃。有一回,這三岔路口同時來了好幾只白鹿,人們可分不清楚哪一只是神鹿了,就圍起來追趕。這時只見其中的一只鹿鳴叫一聲,其它的鹿都嚇得風(fēng)快往山林里逃跑了。從此,這里的人就知道了分別神鹿和野鹿的辦法,于是就在這地方釘了一塊“分鹿牌”。這就是如今星子縣的白鹿鄉(xiāng)。
神鹿不僅每天陪伴李渤讀書,有時還顯出神通來保護(hù)李渤。有一次,李渤躺在眠羊石上讀書,時間長了,竟掩著書睡熟了。這時,天空升起了烏云,山雨欲來,神鹿當(dāng)即鳴叫一聲,剎時,從五老峰上飛來了鹿群,簇?fù)碓谝黄?,為李渤遮風(fēng)擋雨。
李渤有了神鹿相助,更加專心學(xué)習(xí),奮發(fā)向上,后來赴京趕考,果然名掛金榜。李渤成名后,白鹿就插翅升天,不見蹤影。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只神鹿,就把李渤住的這個地方稱為“白鹿洞”。
李渤和神鹿的故事傳開以后,就有不少讀書人紛紛來到白鹿洞,仿效李渤讀書的精神。到了北宋時期,到這里讀書的越來越多,便正式辦成了一個大書院。
(熊侶琴 肖士泰整理)
上一篇:描寫《白帝城》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盤門三景》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