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纍纍。”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春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反映戰爭和兵役給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是我國古代民歌和文人詩作中屢見的題材。《十五從軍征》選擇了一位15歲就離開家,從軍55年,80歲才回鄉的老兵,剛回到家鄉后片刻間所聞所見所感,抨擊了戰亂給社會、家庭和廣大人民所造成的不幸與痛苦。這首詩是用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寫成的,它表現的是戰爭、兵役所造成的災難,但是通篇只有第一句“十五從軍征”點出了這一內容,其后老兵的自述,純然是描繪客觀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幾乎沒有說戰亂本身,他也沒有直接抒發哀傷悲痛的情感,更沒有直接控訴兵役吞噬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唯其如此,這首詩給讀者的印象才更加真實,更加深沉,客觀的描述中蘊含著巨大的藝術力量,它句句、字字都聯結著戰亂和兵役,詩中所描述的種種凄慘荒涼的不正常景象,都是由戰亂造成的。我們讀到這些詩句,不能不對造成災難的封建統治者和那個黑暗的社會產生憤恨之情,而為這位80歲的老翁灑一掬同情之淚。
這是一首不長的敘事詩,卻分作三層來寫,景象上由遠而近,感情上則越來越深。開筆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兩句,看似平平淡淡的敘述,但已奠定了全詩的情緒,其中有感慨,也有怨恨。仔細品味“始得”二字,即可領會。老兵和“鄉里人”的問答,問得急迫, “家中有阿誰”,惦念家中人的焦慮心情,宛然紙上;而回答卻較為迂回委婉: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纍纍”,那松柏掩映,遍布荒墳的地方就是您的家。雖未直接回答老兵所問,但從側面說出他家中已沒人,昔日的房屋田園也已破敗荒蕪。對于老兵來說,這是他所獲得的闊別了55年家園的初步印象,可以說是遠觀,然悲涼之氣,已襲人肝脾。接下來的“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是老兵回到故居后所見具體情景:野兔從家狗洞中出入,野雞在屋梁上飛來飛去,院子里長出了野生的谷子,井臺邊布滿,了野生的葵菜。這四句描寫,構成了一幅殘破零落的故園圖景:死寂荒冷,令人鼻酸心寒。在寫法上,前兩句兔走雉飛,是動;后兩句谷葵叢生,是靜,但是兔雉的動,在這特定的情景中,更加顯出這環境的荒冷。目睹年幼時生活過的家園竟變成如此模樣,80歲的老人必然產生極端凄涼與孤獨的情感,但又無處吐露,恓恓惶惶,不知干什么,可又想干點什么事來排解積郁在胸中的愁結,暫時忘卻傷痛。于是他便忙碌起來,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舂好了野谷做飯,用野葵菜作湯。待老翁把飯和湯做好了,卻不知道拿給誰去吃,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一狀況,使他從剛才舂谷作飯,挖葵作湯的忙忙碌碌中清醒過來,重新陷入家破人亡、形影相吊的孤獨與悲哀之中,越發精神頹喪,痛不欲生。于是,沒著沒落的老人只得走出家門,向東方張望,希冀尋求到一點慰藉。可是,四顧無人,充滿眼簾的只是“松柏冢纍纍”,他再也抑制不住胸中巨大的悲痛,眼淚止不住掉了下來。最后兩句“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通過老翁的這一動作,把他此時此地的滿腔悲憤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這首詩純用白描,語言樸質直率,毫無雕章琢句之嫌;而且全是“賦”的手法——直敘其事,不事鋪陳,不用夸張,也無比喻,只是把一個老兵回鄉后親身所聞所見所感的片斷,形象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如身置其境,親睹老翁神態,從而同情他的遭遇,對給社會和人民造成悲劇的戰爭和兵役,產生痛恨。這也許就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力量吧。
上一篇:北方有佳人|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華山畿·相送勞勞渚|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