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偓《曉日》唐山水詩鑒賞
韓偓
天際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際一時紅。
直須日觀三更后,首送金烏上碧空。
這首詩寫詩人登泰山日觀峰觀日出的情景。日觀峰,位于泰山的最高處,據《水經注》引漢應劭漢官儀說: “泰山東南山頂名曰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許,故以名焉。”
在豐富多彩、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象中,沒有比日出更雄渾壯麗的了; 就觀賞自然而言,再也沒有比登泰山極頂觀日出更能使人感受到偉大崇高之美的了。姚鼐在《登泰山記》中曾經作過這樣的描繪: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蒲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作者以不足一百字便生動再現了日出奇麗壯觀的景象,真可謂惜墨如金,但這同一題材在韓偓筆下,竟是只有寥寥二十八字的一首七絕,且不論其藝術價值如何,僅就此一點而言,也可知作者有著怎樣的氣魄和手筆了!
詩不同于散文,是一種濃縮的藝術,七絕又是最精粹的詩體之一,更要求高度的凝煉,所以詩人沒有象姚鼐那樣交代登山經過和等待觀日的情景,而是筆墨集中地展現了日將出和日出這兩個場景。
“天際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際一時紅。”這是日出前的景象。東方,現出了一抹云霞,這霞光如火如荼,漸漸擴大,彌漫開來。它染紅了天際,并延伸到大海,融入水中,天際、海水一時間被映得通紅。這瑰奇壯麗的景象,正是日出的前奏,它驅走了黑夜,宣告了無比光明燦爛的太陽即將升起。這兩句詩語言雖平易通俗,遣詞造句卻很有特色。一則它采用了頂真句,使上、下句緊密銜接,準確描繪了日將出時景象瞬息變化的動態; 同時還重疊使用 “天際”、“水中”這兩個表示空間狀態的詞語,充分展示出空間的廣闊,從而造成氣勢磅礴而又一氣旋轉的藝術效果。
“直須日觀三更后”將詩境一轉,點明日觀峰半夜見日的特點,并為末句蓄勢,接著便飽蘸筆墨開拓出一個更加壯觀、更加絢麗的嶄新境界—— “首送金烏上碧空”。一輪金色朝日從海上噴薄而出,萬千道紅光閃熠,它跳躍著,直上藍天。這一瞬間是如此輝煌,詩人敏銳地捕捉了這一令人驚心動魄的時刻,并在藝術地展現這一時空運動過程的同時,展現了它的巨大背景,以泰山、東海、碧空、紅日組成無比壯麗輝煌的圖畫。這幅用語言描繪出來的圖畫是那樣栩栩如生,使人有如身臨其境,而對于那些有過看日出體驗的讀者來說,則可以喚起他們豐富的審美聯想。
韓偓一向以輕艷華美的香奩詩聞名,此詩卻風格豪放、格調雄渾,顯示了詩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上一篇: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司馬札《曉過伊水寄龍門僧》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