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山東省·蓬萊閣》古詩詞賞析大全
蓬萊閣,在山東省蓬萊縣丹崖山巔,此閣畫棟飛云,珠簾卷雨,十分壯麗,站在閣上向東看,澄波滄海,崢嶸萬里;向南看,城中人戶,煙雨萬家。此閣創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距今已有920多年歷史,其間經過6次修繕,擴建,最后一次是清同治元年,而在同治七年,又在蓬萊閣上修了燈樓,為海船導航,也為凌空仙閣增加了不少神韻。最令人神往的是這里海面經常出現海市蜃樓現象。1984年報載一次海市蜃樓長達20分鐘之久。古人看到海市蜃樓出現,就臆想出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并認為那里有仙人及長生不老藥。史載秦皇、漢武都曾為求仙覓藥先后來此。方士徐福受秦始皇之命求仙,也曾由此乘舟入海。神話“八仙過海”的故事,相傳也發生于此。閣高15米,重檐八角,上懸“蓬萊閣”金字匾額。這里自古為文人學士雅集之地,今留存觀海述景題刻二百余石,翰墨流芳,海山增色。
東方云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
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
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歲寒水冷天地閉,為我起蟄鞭魚龍。
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
[詩名] 登州海市 (全詩24句)
[作者] 蘇軾,蓬萊閣建成后24年,神宗元豐八年,蘇軾奉命知登州,10月15日到任,20日旋即接到誥命,調為禮部郎中,11月初離登州晉京。這位一代名賢,在主事登州5日期間,忙里偷閑地兩度攀援仙閣,欲觀“海市”而不得,遂祈禱東海龍王,第二日果然出現了重疊的樓閣和綠茵的土山,一幅海市蜃樓的幻影橫布半空。此詩即寫見到“海市”時的感慨。
[注釋] ●登州:宋代蓬萊屬登州,并為州治所在。●蕩搖句:說流動的云波浮映人間的景物,呈現各種奇妙的幻景。●豈有句:意思是說,哪有真的紫貝闕藏珠宮?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貝闕(que確),以貝殼為宮室的門樓。珠宮,以珍珠為宮室。貝闕、珠宮,系想象中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敢以句:不敢為了悅耳娛目來煩勞神力。●歲寒句:古時稱立秋、立冬為“閉”,意即開始閉藏的節氣。作者祈禱海市出現是在十月十五日后,時已立冬,故言“天地閉”。●為我句:說海龍王為了我而把蟄居的魚龍鞭打起來,興海市。蟄,動物冬眠時藏起來不食不動。●重樓句:海市異景中,一棟棟樓閣和綠色的土山在霜天早晨出現。●異事句:海市多出現在春夏之交,而這次竟出現在歲暮,故云“異事”。登州父老從未見過這樣的異事,故云“驚倒”。
蓬萊閣
自幼從鷗海上游,年年蜃市起中流。
十洲半隱黃金闕,三島重開白玉樓。
漢武旌旗搖蕩漾,秦皇車駕漫沉浮。
蓬萊信是無多地,一御虛風即渡頭。
[詩名] 觀海市
[作者] 陶性,生平未詳。這首詩先寫“年年蜃市起中流”的奇異景象,后寫古代帝王前來觀景的盛況。雖著墨不多,卻把景色和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
[注釋] ●從鷗:跟隨海鷗。●中流:海流之中。●十洲:古代傳說都在八方大海中,是仙人居住的十個地方。東方朔《十洲記》:“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鳳麟洲、聚窟洲、流洲、生洲,……已上凡十洲也。”●黃金闕:用金銀建造的宮門前面兩邊的樓。司馬遷《史記》:“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在海中,……黃金白銀為宮闕。”●三島:即海上三神山。●白玉樓:神山上用白玉建造的仙宮樓閣。●漢武二句:寫封建帝王觀海市的盛況。漢武:即漢武帝劉徹。旌旗:旗幟的通稱。蕩漾:形容搖動的旌旗起伏不定,飄飄蕩蕩。秦皇:即秦始皇嬴政。車駕:皇帝外出時所乘的車。沉浮:形容漫游的車駕時落時起,隨隊逐進。●蓬萊二句:說蓬萊島上確實沒有多的地方,全部車駕凌空駕風靠近渡口。此處蓬萊即今丹崖山,古名蓬萊島,上有蓬萊閣等古跡。御:駕御。虛:太虛,天空。蘇軾《前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蓬萊閣對蓬萊山,遙望蓬萊山之間。
水面作樓忽作樹,城頭為臺復為關。
煙波渺渺換今古,人物悠悠似往還。
欲從海上覓仙跡,令人可望不可攀。
[詩名] 蓬萊閣觀海市
[作者] 佚名,此詩生動地描繪了海市的景況和變化過程,使人如睹其景。
[注釋] ●蓬萊二句:寫在蓬萊閣上看到海市出現的概貌。句中蓬萊山指海上仙山,似乎在海市出現,故稱蓬萊閣對蓬萊山。●水面二句:寫海市中的景物急劇變化。●煙波二句:寫海市中的景物逐漸消失。換今古,新去舊來,意思是說渺渺的煙波遮掩了海市,海面又恢復原來的樣子。似往還:形容海市中人來來往往。
長風吹斷海門霞,三月登州始見花。
望出白云千萬里,還疑天外有人家。
秦皇漢武亦雄才,海上求仙竟不來。
千古風流等春夢,碧桃巖下花自開。
[詩名] 海上二首
[作者] 王崇慶,字德征,明代開州人,正德進士,官至南京吏、禮二部尚書。此兩首詩借花抒情,思秦皇漢武海上求仙,千古風流終付之春夢,惟茫茫大海千古長留,巖下碧桃年年自開。詩人從大海著筆,在花處點神,情景相成,富有詩情畫意。
齊魯奇觀首望洋,果然天地大文章。
三山渺渺千峰翠,萬頃茫茫一色蒼。
漫向寰中思滌蕩,好憑閣上問滄桑。
幾年能得朝窗意,此日裁得引興長。
[詩名] 戊午登蓬萊閣
[作者] 孔毓圻,生平未詳。
[注釋] ●首望洋:首次來蓬萊閣觀賞大海風光。●文章:文采,錯綜華美的色彩。《楚辭·九章·桔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萬頃:指遼闊大海。●寰中:寰宇之中,指人間。●思滌蕩:思緒起伏,飄飄搖搖的狀態。●問滄桑:問滄海桑田的世事變遷。●朝窗意:臨窗眺望的美好心境。●裁得:剪裁的景色,指眼目所見之處。●引興長:招惹來無盡的興味。
三十年來續舊游,山川無語自悠悠;
滄波浩蕩浮輕舸,紫石崚嶒出畫樓。
日月不知雙鬢改,乾坤尚許此身留;
從今復起鄉關夢,一片云飛天際頭。
[詩名] 放舟蓬萊閣下
[作者] 戚繼光,這首詩表現戚繼光重游蓬萊閣的那種雖年老而壯志未衰的民族英雄的本色。
[注釋] ●三十年句:蓬萊是戚繼光的故鄉,30年前,他胸懷大志,抗倭滅寇,立志報效祖國,曾立下豐功,而今重游故地,感慨萬端。●山川句:山川無聲無息,還是那副悠閑自得的老樣子。●滄波二句:浩蕩的蒼色波浪漂著輕舟,紫石的高山上出現裝飾一新,畫有彩畫的樓閣,指蓬萊閣。輕舸,小船。紫石崚嶒:紫顏色的高山,指丹崖山。●日月二句:不知不覺過了多少日月,他雙鬢增添許多白發,但天地還讓他留身這世上。●從今二句:青年時代在故鄉蓬萊就懷有的報國雄心還象天上的白云一樣高遠!
一別滄溟五十年,蓬萊今復辨桑田。
朱顏大藥求難得,碧海青山境即仙。
閬苑不須煩鶴馭,蜃樓空自沒蒼煙。
垂髫猶記登瀛路,曾藉長風破浪還。
[詩名] 登蓬萊閣二首 (之一)
[作者] 崔應階,字拙圃,江夏(今武漢市)人,清乾隆年間人。
[注釋] ●一別句:說告別大海已50年了。●蓬萊句:登蓬萊閣,觀看滄海桑田,喻世事已有了巨大變遷。●朱顏大藥:指秦皇漢武所求的不死之仙藥。朱顏,青春容貌。●碧海句:說那些都是空幻的東西,而眼前的蓬萊勝景就是最好的仙境。●閬苑二句:說神仙居住的地方,你不必騎仙鶴去找,海市蜃樓也會淹沒在茫茫的煙霧里,也就是說那些都是虛無縹緲的,只有這里(登州蓬萊閣)才是實實在在的人間美景。
蓬萊閣在海之旁,海抱蓬萊接大荒。
閣外不分上天下,眼中惟見海茫茫。
金翻波浪來精衛,火合乾坤出太陽。
我自登臨觀造化,古今無盡是文章。
[詩名] 登蓬萊閣
[作者] 佚名
[注釋] ●大荒:泛指遼闊的原野。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詩:“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閣外二句:寫海天相連,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好象看到的全是一片茫茫大海。●金翻二句:寫太陽初出時的海天景況:飛來的海鳥在翻滾著金色的波浪上追逐;剛出的太陽把整個天地照得火紅。精衛,神話中鳥名。據《山海經》及《述異記》記述:此鳥為炎帝女,名女娃。因游東海淹死,遂化為精衛,經常銜西山木石去填東海。這里是各種海鳥的借喻。火合,紅滿之意。●觀造化:觀看大自然創造化育的景色。●古今句:大自然造化出的秀美是古今文章所詠贊不盡的。
人間無路問蓬萊,大竹山前一徑回。
吞吐鯨波淹日月,升沉蜃氣幻樓臺。
海邊漁父隨鷗狎,云里仙人跨鶴來。
向夕波搖星宿動,明珠歷歷掌中開。
[詩名] 登蓬萊閣
[作者] 浦鋐,字汝器,明代文登(今屬山東)人。正德進士,初任洪桐知縣,遷監察御史。
[注釋] ●人間二句:說海上仙山蓬萊,在人間是無路可問,只有大竹山前一條迂回曲折的小路,獨通仙境。大竹山即竹山島,在蓬萊閣東北80余里處海上,島長2—3里,方圓10里。這里是詩人渲染天上人間的幽僻隱秘,實際上蓬萊仙境并不存在。●吞吐二句:用兩個神話傳說:海上巨鯨吞吐的波濤淹沒了日月,夸張波瀾壯闊之景;大蛤吐出的蜃氣幻化出亭臺樓閣,描繪海市蜃樓之奇。●海邊二句:借用兩個典故。前句用《列子·黃帝篇》的海客喜鷗鳥,經常與海鷗游玩嬉戲,樂而不厭;后句用《述異記》里的仙人騎黃鶴飛來黃鶴樓的故事,此處用黃鶴樓暗比蓬萊閣。●向夕二句:說傍晚蓬萊閣前波光蕩漾,水中星動宿移,星星像顆顆明珠倒映在海水中,清晰明亮,如在掌中。烘托海面幽靜、美麗。
上一篇:關于描寫《湖北省·蒲圻赤壁》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四川省·薛濤井》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