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驥
寶劍匣中藏, 暗室夜常明。
欲知天將雨, 錚爾劍有聲。
神龍本一物, 氣類感則鳴。
常恐躍匣去, 有時暫開扃。
煌煌七星文, 照耀三尺冰。
此劍在人間, 百妖夜收形。
奸兇與佞媚, 膽破骨亦驚。
試以向星月, 飛光射欃槍。
藏之武庫中, 可息天下兵。
奈何狂胡兒, 尚敢邀金繒?
歐陽修
西夏建國后,宋、夏連年交戰,北宋多次敗績。抓兵征糧,百姓不堪負荷,爆發了王倫、王則等一系列起義和兵變。內外交困,宋仁宗不得已調范仲淹等入朝更張,史稱“慶歷新政”。歐陽修是新政集團的重要成員。他認為“當今四方多事,二虜(按:指遼、西夏)交侵,正是急用人之際”,因此力主澄汰冗官,簡拔能員,不次用人。但事與愿違,朝廷一方面不惜每年送上大量銀絹與西夏媾和,一方面真正棟梁之才反而備受排擠打擊。形勢稍緩,“新政”首領范仲淹首先被迫離朝,歐陽修自己也于慶歷五年(1045)貶知滁州。這首詩即作于滁州時期。歐詩中不乏為人才埋沒鳴不平的作品,象《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王介甫》等,這首詩更把為人才埋沒鳴不平和除奸殺敵結合,這就使這首詩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這是一首詠物詩。前十句寫寶劍的神奇。“寶劍匣中藏,暗室夜常明”。關在匣里,放在暗室中,又是夜晚,卻可自行發光,足見其神奇。“欲知天將雨,錚爾劍有聲”,天將下雨就能發出錚錚的聲響更足見其神奇。這些都有悖物理凡常,以此開頭,先聲奪人。五六句承三四句,謂此劍神奇乃因本是神龍所化,所以外有所感就會發聲。《晉書·張華傳》謂晉初斗、牛間常有紫氣照射,雷煥告訴張華說:寶劍之精,上徹于天。張華命雷煥尋覓,結果在豐城(今江西縣名)牢獄的地下,發掘出寶劍二把,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張、雷各佩一把。雷煥的一把后傳給兒子。一天雷煥之子佩劍過延平津,劍脫鞘而出,飛入水中。派人潛水尋覓,但見二龍盤臥潭底,才知此劍乃神龍所化。這里即用了這一故事。“常恐躍匣去,有時暫開扃(jiōnq)”句,謂常怕此劍也會躍匣而去,因此不時開鎖驗看。“扃”,鎖鑰。但見劍柄上金光閃耀的七星和劍身上冰霜般的寒光互相輝映,這就使讀者對它有了更直觀的感受。這十句,句句寫劍,句句借劍寫人,以寶劍的神奇喻愛國志士的不凡。
后十句進一步寫寶劍的威力。其中前四句寫對內,它可使各種妖孽夜間不敢猖獗,又可使朝中奸佞懾服,前者虛擬,后者實指。中四句寫對外又可外鎮強敵。“欃槍”,彗星。古以彗星出現為戰亂的征兆。““試以向星月,飛光射欃槍”句,以劍光直射彗星寫寶劍在外可以鎮住強敵的威力。因此只消置諸武庫,即可使天下息兵。以上這些,對寶劍作了濃墨重彩的渲染。張炎謂詠物之作,“一段意思,全在結句”。這詩結尾“奈何狂胡兒,尚敢邀金繒”兩句,透出主旨,詩意陡然一轉,有著如此神威的寶劍,卻于國無補,遼、夏每年仍敢強索金銀綢絹。這是為什么?詩人沒有說,留給讀者去思索。這首詩就是這樣借劍寫人,“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不說國勢頹敗之際,人才反遭冷落,而這些卻都盡在不言中了。
“詩難于詠物”,“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這詩以劍喻人,借劍寫人,亦劍亦人,自然妥溜。歐陽修是散文大家,其散文向以委婉含蓄富有情韻見長,其詩風也走上了散文化、議論化的道路,把散文的若干技法,引進到詩里來。這首詩前面大篇幅地贊寶劍,卻以狂胡強索銀絹收束,大起大落。又以反問結尾,更使忿然之情畢現。
上一篇:郭延禮 郭蓁《寶刀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黃畬《寄剩禪師》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