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屬漢樂府《橫吹曲》,多寫邊塞生活。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被認為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明代詩評家王世貞說:“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藝苑卮言》)
這是一首以議論為主的詩。第一句寫景,第二句“征人未還”是所議之題,第三、四句申明其故——所將非其人,層次清楚,觀點鮮明,似乎沒有不可解的地方。但是,為什么會給人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覺呢?這是因為此詩語涉議論而不落言筌。試細繹之:
發(fā)端“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語甚奇,“詁訓(xùn)不得”(黃叔燦《唐詩箋注》)。明月關(guān)山,是寫邊情的傳統(tǒng)意象,漢樂府《橫吹曲》即以“關(guān)山月”為邊塞詩題。徐陵“關(guān)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王維“隴頭明月迥臨關(guān),隴上行人夜吹笛”;月映關(guān)山,已成為邊思的具象。奇就奇在王昌齡在“明月”和“關(guān)”之前又加上了“秦”,“漢”這樣的時間限制詞。明月長存,何代無月?以“秦時”限制“明月”,不合理;關(guān)塞秦時已有,以“漢時”限制“關(guān)”,也不合史實。語意反常,其實合理。明月,屬于空間范疇,而月生月落,亙古如斯,它常常引起人們歷史的反思,故曰“秦時”。關(guān)塞,雖然秦時已有,但漢代國勢最盛,聲威遠播。征人在邊事頻仍,久戍難歸的時候,面對雄關(guān)險隘,怎能不緬懷漢代將領(lǐng)的御敵多方,邊烽自熄?故曰“漢時關(guān)”。這里復(fù)用“時”字,使空間有了歷史的深厚感,還表現(xiàn)了抒情主人公對秦代筑長城以來,朝朝御胡,世世守邊,征人戍率,綿恨千年的,決非一人一事的深廣之悲。這種悲思,也只有漢關(guān)秦月這莊嚴、肅穆、廣漠、綿邈的時空范疇才能表現(xiàn),包容。只此一句,“發(fā)興高遠”,已將萬里長征未還之征人的情狀寫盡。
三、四句申明其故,卻從懷念漢代良將落筆。龍城,漢代匈奴大會祭天處。衛(wèi)青曾大破匈奴于龍城;飛將,匈奴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這里合用衛(wèi)青、李廣事借指揚威敵境的名將。詩人從“但使龍城飛將在”的設(shè)想出發(fā),推證其結(jié)果將是“不教胡馬度陰山”。“但使”,表設(shè)想之詞,可見這只是詩人心中所希冀,當(dāng)前現(xiàn)實中所無的事。而因所將非其人,故使邊烽未息,鐵衣久戍,空閨長守的結(jié)果不言可知。
詩人不正寫萬里征人未還之苦,而用漢關(guān)秦月的藝術(shù)境界來表述,其情自豐贍;詩人不正面申明邊帥無能是師勞力竭,久戍難歸之由,而用緬懷良將的抒情語氣來表現(xiàn),其意尤深婉。意在言外,見智見仁,咀嚼無盡,所以王士貞認為它在“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方面是一流的詩作。
上一篇:唐彥謙《小院》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錢珝《江行無題(其四十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