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智范
登紅毛樓望海吊鄭成功,用東坡赤壁韻
鯨濤怒卷,卷不盡,一代滄洲人物。曾見東海云氣涌,手拓扶馀半壁。漢使帆開,波臣贐獻,戈偃樓船雪。龍孫已矣,識時那愧英杰。 當日碧眼陰謀,一牛地遠,荒草憑春發。戰壘分屯如列宿,一霎芒硝焰滅。地軸鯤身,天關鹿耳,屏翰張窮發。茫茫宙合,永明空紀年月。
唐壎
此詞作者唐壎,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后,曾依抗英將領鄧廷楨為幕僚,后居臺灣。他登上當年荷蘭人在臺灣留下的遺跡“紅毛樓”,面對滔滔大海,眼前仿佛再現出明末清初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其間矗立著一位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他的柱天勛業光照史冊。這一首《大江東去》,是謳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雄健之作,寫來踔厲風發,筆力豪贍。
詞的上片,極力頌揚鄭成功扶持明室、堅決抗清的業績。首句寫登樓望海:“鯨濤怒卷”,視野開闊,詞筆亦似挾海上風濤,撲面而來,將全篇精神振起。如此開篇,有“入門下馬氣如虹”之勢,才能與英雄勛業相稱。“卷不盡”逆筆,由風景轉出人事:“一代滄洲人物”。古稱濱水之地為滄洲,以指鄭成功,適與其海上業績切合。此兩句脫胎于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開頭,而句意相反。“曾見”折入懷古。“東海云氣涌”,可視為寫眼前景,亦可用以比擬當年海上的風云變幻;既與首句“鯨濤怒卷”顯得渾融一氣,不離“望海”本題,又為鄭成功的業績展示了廣闊浩大的規定情境。“手拓扶馀半壁”,概寫功業。扶馀,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國名,在東北遼寧境,此指代南明王朝。“手拓”二字,包含著豐富的歷史內容——鄭成功在清兵占領大半河山的情勢下,輾轉于東南沿海,鋒芒直指南京城郊,一度收復了大江南北二十九城,使清廷為之震動。“漢使”以下三句,承上申言其功業之偉。“漢使”句指南明使節往來海上;“波臣”出《莊子·外物》,鮒魚自稱“我東海波臣也”,借指海上諸島國,“贐獻”一事,指安南、日本、琉球諸國向南明朝廷進貢稱臣。這一帶兵戈暫息,皆賴鄭成功“手拓”之力,故云“戈偃樓船雪”。歇拍兩句,將“龍孫”消亡與“英杰”永存比照映襯,一則為桂王兵敗身死、南明王朝覆滅惋惜,一則強烈抒發了對鄭成功扶明抗清業績的無比崇仰之情。
下片頌揚了鄭成功的另一方面業績——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了祖國寶島臺灣。作者采用歷史畫面與現實場景交錯映現的寫法。“當日”二字,閃回到歷史往事:順治十八年(1661)三月,鄭成功圍荷軍王城據點,荷軍總督揆一固守不戰,以待援兵;鄭成功兵臨城下,圍城七月有余,終于破城,將荷蘭侵略者趕出臺灣。這就是“碧眼陰謀,一牛地遠”所指史實。“一牛地遠”意為牛聲所及之地,指相距極近,蓋出佛家語。《翻譯名義集·數量》:“拘盧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荒草憑春發”拉還到眼前現實,謂此事已經久遠,當年鏖戰之地已長滿野草,含感慨蒼涼之情,扣緊憑吊之題旨。“戰壘”二句又閃回歷史,謂敵軍排列如星宿的戰壘,被鄭成功一擊即潰。以上五句寫收復臺灣,以下三句接寫開發寶島。“鯤身”出《莊子·逍遙游》,以海上巨鯤喻臺灣島。“鹿耳”即今臺南,為臺灣出海之關隘,故號稱天關。庾信《哀江南賦》有“竟動天關,爭回地軸”之句,此套用之,貼切允當。“窮發”指極北不毛之地,語亦出《莊子·逍遙游》。“屏翰”意為鎮守一方之長官,韓愈《楚國夫人墓志銘》有“為主屏翰,有壤千里”之語。此三句云:鄭成功立足臺灣島,憑藉鹿耳門,成為一方封疆大吏。據史載:鄭成功“號臺灣為東都,示將迎桂王狩焉。制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臺灣周千里,土地饒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萊,興屯聚。”(《清史稿·鄭成功傳》)此即所謂“屏翰張窮發”之意。末兩句,將對英雄的贊頌推向高潮:“茫茫宙合,永明空紀年月。”宙,謂往古來今,指時間;合,謂六合四方,指空間。與茫茫宇宙相比,小小的永明(即桂王)王朝僅如曇花一現,倏忽即逝,故云“空紀年月”,言外之意,唯有鄭成功的功業永垂青史,與日月同輝!
全詞氣象干云,含立懦起頑之意;縱筆直書,發撞金擊石之聲。名為懷古,實系傷今,抒發了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上一篇:許志剛《夜飛鵲》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張文潛 歐陽少鳴《大江東去》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