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贈別二首》唐詩賞析,《贈別二首》原文與注釋
杜 牧
之 一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①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②
【注釋】 ①娉娉裊裊:身姿輕盈柔美的樣子。十三余:十三四歲。豆蔻句:豆蔻至初夏開花,二月初尚未開花,故用喻處女,后因稱十三四歲少女為豆蔻年華。梢頭,喻嬌嫩。②卷上句:意謂一路上珠簾卷處,看到的女子,總不及作者所贈別的那一個。
【鑒賞】 文學藝術也貴創新。讀罷《贈別》,你不得不由衷稱道他乃詠詩之“天賦”。
詩人因揚州幕僚生活失意,將別揚州,贈詩相好歌妓,以達情誼,這首與同題另首,均情深意摯。之一重在頌美,之二偏于惜別。
首句中 “娉娉裊裊” 狀摹其身段婀娜多姿,“十三余” 稱其妙齡。七字之中又無指代,也無名詞,卻給人以完整具體、生動靚麗的印象,婀娜多姿的靚女仿佛眼前。其引人魅力不亞于曹植 《洛神賦》 “翩若驚鴻,宛若游龍” 那般描繪。全詩僅此一句直接繪寫,何況還避實就虛,簡直是入妙空靈。
次句寫 “豆蔻”,將花喻女。南方人采摘含苞欲放者,美名 “含胎花”,借喻處女。詩人以 “二月初” 之豆蔻來比喻妙齡 “十三余” 的小歌女,既形象姣美又貼切恰當。以花鎖 “梢頭” 隨風顫裊者,尤為可憐。故 “豆蔻梢頭” 呼應首句 “娉娉裊裊”。這里人如花靚,花因人麗,贊詩人獨特創新,毫不為過。
第三句 “春風十里揚州路”,意興淋漓,極力渲染豪華大都市的堂皇氣派,讓人頓有身處十里長街喧囂熱鬧的場景之感。揚州城歌榭舞樓林立,佳人美女如云,有多少珠簾卷起,簾內又有多少紅衫綠袖的佳人,如此眾多者卻 “卷上珠簾總不如”! 誰不如?不如誰?詩意含而不露,然而讀者卻已心領神會了。此處“卷上珠簾”,用貶低揚州傾城美女來突顯 “十三余” “豆蔻” 之靚麗,如眾星拱月一般。
全首二十八字,由情人寫到花,由花寫到春城鬧市,又由鬧市寫到佳人,又以佳人環拱情人。筆墨揮斥,妙手丹青,精妙輕爽。告別情人不著一個“您” (君或卿) 字,稱道情人不使一個 “女” 字,乃至不言一個 “花” 字、“美” 字,正顯詩人獨到創新,“盡得風流” 也。
之 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鑒賞】 這首詩承襲前首,抒寫詩人同妙齡歌女惜別之情,二十八字不用“悲”、“愁” 等字眼,卻道出滿腔別情愁緒,寫得率誠。
詩人同意中的她不堪分離,卻又不得不分離,情感萬頭千緒。“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風情萬種,卻偏潑墨 “無情”,又飾一 “總” 字,增強語氣,倍顯濃濃情感色彩。正因為愛得很深沉而又很傾情,所以找不到用何法來表達出來。在告別筵席上,二人凄楚相坐,心中雖含難以訴說的離情(多情),卻相對無言,好像彼此毫無情感。
次句寫別離之苦痛,詩句卻由 “笑” 字入筆。一個 “惟” 字,顯示詩人是多么欲對意中人,舉杯言別,強裝歡笑,讓她高興啊! 然而畢竟是離愁別恨,裝不出笑顏來。欲笑是由于“多情”,“多情”卻又“笑不成”。這看像是矛盾的情狀描寫,卻把詩人心中的真摯感觸,描摹得婉約曲致,富有情味。這藝術功效不次于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直接敘寫。
詩題“贈別”,是離不開表愁達恨的。但是詩人卻拋開自己,去說那別筵上燃燒著的蠟燭,來托物寄意。“蠟燭有心”,在詩人筆頭,燭芯卻成了“惜別”之心,把其比擬為人。那徹夜淌滴的燭淚,不正是男女主人因離別而在傷心流淚嗎? “替人”二字,語意更進一層,蠟燭尚且如此“有心”“垂淚”,離人悲傷更何以堪! “到天明”點出告別飲宴時間之長,詩人與意中人不堪分離之情狀盡在其中。此詩之妙,全在蠟燭。蠟燭——有心——垂淚——到天明,層層翻進。人之離愁,可想而知。通篇不言“愁”字,正所謂不著一字,占盡風流矣!
就詩而言,詩人彰顯的情感逶迤纏綿,意尤深遠,余味無窮。作者為人剛正不阿,敢論大事,卻也不為小節所拘,善于歌舞,月意風情,此詩可見一斑。
上一篇:《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唐詩賞析,《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贈衛八處士》唐詩賞析,《贈衛八處士》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