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英雄之言》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羅 隱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②,防乎盜也③。故人亦然④。
夫盜亦人也,冠履焉⑤,衣服焉⑥;其所以異者⑦,退遜之心⑧,正廉之節⑨,不常其性耳⑩。
視玉帛而取之者(11),則曰:牽于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12),則曰:救彼涂炭(13)。牽我寒餓者(14),無得而言矣(15);救彼涂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16)。而西劉則曰(17):“居宜如是(18)!”楚籍則曰(19):“可取而代(20)!”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21)、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22),然后生其謀耳(23)。
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24),不為人所窺者,鮮也(25)。
〔注釋〕
①本篇選自《羅隱集》。②物,這里指動物。韜晦,收斂鋒芒,隱藏蹤跡。③盜,這里指敵人。④故人亦然,因此人也是這樣。⑤冠履,戴著帽,穿著鞋。⑥衣服,穿著衣服。⑦異,不同。⑧退遜,退讓,謙讓。一作“退讓”,義同。⑨正廉之節,端正廉潔的節操。一作“貞廉之節”。⑩不常其性,不能始終保持這種品性。其性,即指上文“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一作“不恒其性”,義同。(11)玉帛,玉器和束帛。這里泛指財物。帛,絲織品的總稱。(12)家國,分封制下諸侯統治的地方叫國,大夫統治的地方叫家。(13)涂炭,污泥和墨炭;比喻困苦的境地。(14)我,一作“于”。(15)得,通“德”。(16)宜以百姓心為心,應該將百姓的心意作為自己的心意。(17)西劉,指西漢劉邦。(18)居宜如是,《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 大丈夫當如此也!’”(19)楚籍,西楚項羽,名籍,故稱楚籍。(20)可取而代,《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項)梁與(項)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21)意,猜想,意料。(22)靡(mi米)曼驕崇,豪奢驕縱。(23)謀,圖謀,營求。(24)峻宇,高大的屋宇。逸游,逍遙快意的游樂。(25)鮮,少。
〔分析〕
羅隱生活于唐末的動亂時代,曾十舉進士不第,他的詩歌與散文多憤世嫉俗之詞,那些抒寫雜感的小品文就結集為《讒書》。魯迅先生指出:“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南腔北調集》)《英雄之言》就是其中的一篇。所謂“英雄”就是指那些打著“救民”旗號而奪取天下的野心家們,文章對他們的寡廉鮮恥、貪得無厭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也對窮奢極欲的統治者提出了警告。
文章短小精悍,僅一百六十余字,但含意深刻,耐人尋味。作者的運筆騰挪跳擲,初讀似乎難尋其脈絡,但仔細琢磨,又覺連山斷嶺,脈理宛然。
文章一開始揭示了自然界與人世間的一種普遍現象:動植物常有韜晦斂跡的本事,如形成保護色或深自掩藏,為的是防御盜掠者的侵襲,人也是如此。但是文章并未將這個意思發揮下去,而是宕開一筆,轉入另一層意思,探討了盜與人的異同:所同者都要穿衣戴帽,穿鞋走路;所異者在于盜常會喪失人性良知,不能始終保持謙讓之心,廉正之節。
第三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但是它又未循上面的話題生發開去,卻轉而對比了兩種人物的舉止言行。見財物而取之者,會說是因為寒冷饑餓;見國家而取之者,則說是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對于前者,當然是沒什么好說的(或將“得”解為“德”,那就等于說此類人沒什么德性可言);而后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也就是處處要為人民的利益著想,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劉邦在做皇帝之前,曾到過咸陽,見到秦皇的氣派后,就喟然太息曰:“嗟乎! 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在會稽見到秦始皇出游,就說:“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顯然他們的動機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覬覦最高統治者的權力與享受。作者在這一段的行文中未著一“盜”字,其實正是指斥他們為大盜,因為這一段的最后寫道:“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奢華豪侈,不可一世),然后生其謀耳。”作者在此對他們本質的揭示正與上文對“盜”的概括相契合,那末他們實質上是大盜也就不言自明了。如此措辭,委婉曲折,意在言外,見出文心的深細。
最后一段作者感嘆:“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為人所窺者,鮮也。”這一段揭出題旨,收束全文。首先,作者將上述爭奪最高權力的人物稱為“英雄”,而其實質卻是竊國之大盜,這就對統治者、野心家作出了辛辣的諷刺。這種憤慨之言、反叛之音在古代文人中是頗為難得的。接著,作者指出統治者的權力與享受,即所謂“峻宇逸游”,很少不為人所艷羨,又呼應了第一段的意思。實際上就是告戒統治者乃至世人,不可窮奢極侈,恣意妄為,應該有所收斂,亦即開頭所說的“韜晦”,以防為人所盜。這也可算是對統治者憤慨之余后的一點點忠告吧。由此可見,這最后一段呼應了上文的兩層意思,也是概括了文章中心思想的兩個方面。
本文寫得曲折騰挪,文意似斷實連,語言也追求奇詭,這是晚唐文章的風氣使然,從皇甫湜到孫樵,文風愈益趨向怪奇險僻。但是尋繹此文,其題旨脈絡還是宛然可見的。
上一篇:散文賦《蘇武傳》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營州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