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道衡
擁旄為漢將, 汗馬出長城。
長城地勢險, 萬里與云平。
涼秋八九月, 虜騎入幽并。
飛狐白日晚, 瀚海愁云生。
羽書時斷絕, 刁斗晝夜驚。
乘墉揮寶劍, 蔽日引高旌。
云屯七萃士, 魚麗六郡兵。
胡笳關下思, 羌笛隴頭鳴。
骨都先自詟, 日逐次亡精。
玉門罷斥堠, 甲第始修營。
位登萬庾積, 功立百行成。
天長地自久, 人道有虧盈。
未窮激楚樂, 已見高臺傾。
當令麟閣上, 千載有雄名。
虞羲
霍去病是西漢時代著名的大將,曾多次出征匈奴,取得輝煌的勝利。但他不幸只活了二十四歲。因此當后人懷念他的歷史功勛時,也時常為他的早逝而惋惜。
虞羲生當南北朝對峙之際,他的懷念霍去病,作詩歌頌其功績是很自然的。但是他的寫作此詩,還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據《南齊書·王融傳》載,永明(483—493)末年,南齊武帝曾想北伐魏,收取中原之地,命令毛惠秀畫《漢武北伐圖》。當時虞羲也正在朝廷做官,可能了解此意,遂作了這首詩。此詩在《文選》中作為“詠史”一類詩歌入選,但其用意卻與一般詠史詩不太一樣。《文選》中“詠史”的名篇如左思《詠史詩八首》、顏延之《五君詠》、鮑照《詠史》詩等大抵是借史事以譏剌當時的現實或抒發個人心中的不平。這首《詠霍將軍北伐》則是借歌頌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以激發人們的勇氣,為北取中原鼓舞士氣。原來南朝的統治者,開始時對中原的淪入少數民族軍事首領手中還不很甘心,經常發動北伐戰爭,雖互有勝負,并無重大成就。自從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失敗以后,南朝多數帝王已放棄了北伐的雄心,但不少人民和士大夫,仍抱著希望。齊武帝的這種企圖,又一次喚起了虞羲心中的希望。這就是他所以熱烈歌頌霍去病的原因。
這首詩一開頭就寫出了霍去病出征的原因,是因為匈奴族對漢朝進行了侵擾。“涼秋八九月”正是匈奴馬肥之際,軍事首領乘機進犯。于是,漢朝就派霍去病擁旄出征。不管匈奴如何猖獗,長城的地勢又是多么艱險。但英勇的漢將還是奮起抗擊。“乘墉揮寶劍”以下四句,極寫霍去病的英姿颯爽和漢軍軍威之盛。“胡笳”二句是全詩的轉折點。這兩句雖寫兩種樂器之聲,其實是暗喻漢兵的進軍路線。與下面“骨都”二句相呼應。“胡笳”是匈奴族樂器,本來已打到長城之下,故稱“關下思”。在漢軍打擊下,匈奴不能不向西逃竄,退向“隴頭”。這兩句實際上概括了霍去病幾次出塞的戰績。霍去病正是從幽并一帶擊潰了匈奴,其后又西向拓地的。骨都是匈奴官名,日逐也是匈奴的貴族,本在西域一帶,因震懼漢朝的威力,后來在宣帝時降漢。這兩句是寫漢兵聲威與霍去病的輝煌戰功。
“玉門罷斥堠”以下,寫霍去病戰勝以后,漢朝對他的賞賜。“甲第始經營”、“位登萬庾積”等句,有一定的夸張意義。這種描寫和歷史上的霍去病似有些不一樣。據史籍記載,漢武帝曾要求為霍去病營建住宅,但霍去病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這充分顯示了他的崇高品質。那么虞羲為什么要提什么“甲第”、“萬庚積”呢?大約是他想借此激勵當時的將領,指出為國立功,朝廷可以不吝封賞。最后寫到霍去病的不幸早死,無限感慨。令人想起李白的名句:“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這對南朝人來說,這種感慨是很自然的。不過作者雖十分惋惜,卻悲而能壯,以“當令麟閣上,千載有雄名”作結,顯得筆力遒勁。在南朝詩中這種壯美之作是較少見的。
上一篇:耿百鳴《詠荊軻》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劉曉梅《咸陽城東樓》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