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萬州曉發放舟乘漲還寄蜀中親友》唐山水詩鑒賞
陳子昂
空濛巖雨霽,爛熳曉云歸。
嘯旅乘明發,奔橈騖斷磯。
蒼茫林岫轉,駱驛漲濤飛。
遠岸孤云出,遙峰曙日微。
前瞻未能眴,坐望已相依。
曲直還今古,經過失是非。
還期方浩浩,征恩日騑騑。
寄謝千金子,江海事多違。
本篇當是詩人長壽二年(693)服闋返洛、途經萬州(今四川萬縣)時所作。
開頭二句,點題中的“曉”,說迷濛的雨天終于放晴,絢爛的朝霞就象久別的朋友一樣終于歸來了。這兩句色彩絢麗明媚,字里行間都浸透著久雨之后突然見到一個晴朗的清晨的喜悅心情。特別用一個“歸”字,表示自己見到朝霞的欣喜,既生動而又親切,很是傳神。開頭兩句的另一作用,則是點明 “雨霽”這一特定背景,為全篇寫下水船行走之快蓄勢,說明船行得以“乘漲”、水流湍急是因為下雨的緣故。
三、四句照應題中的“放舟” 而來,雨后天晴,為雨所羈留的旅人互相招呼著早早上路,乘船順江而下,飛也似地直奔斷磯而去。這兩句主要渲染旅人的心境,先借助一個“嘯旅”寫旅人呼朋喚友的場面; 再用 “乘明發”表現旅人急于上路的情景。這一句雖只是直敘其事,但只此淡淡一筆就已活畫出旅人興奮、激動的神態來。下面“奔橈”形容船行如飛,“騖”,是奔馳的意思,磯,是江中石灘。這里明寫船走得快,實際也是為襯托旅人心情的歡暢而進行的渲染,所以連用 “奔”、“騖”這兩個形容船行之快的字眼,讓人感受到的卻是旅人的心也好象飛一樣地輕快。
以下六句點題中的“乘漲”。在寫法上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筆法,通過詩人在舟中所見的景色,來極言這如脫弦之箭、順流而下的船行。第一幕寫兩岸遠景,蒼蒼茫茫的山林如旋轉起來一樣,眨眼便被拋在身后。第二幕寫船邊近景,滾滾波濤飛旋著急馳而下,“駱驛”,即絡繹。如果說,前兩幕展現的是近似于鏡頭快速捕捉的場景,第三幕則好象是用慢鏡頭的手法,緩緩地推出了遠方孤云飄蕩、霞光升起的景象。在兩組快鏡頭之后接一組慢鏡頭,使得全詩有張有弛,有抑有揚,富于變化。第四幕才落到舟中之人的身上,寫船行之快給詩人的強烈感受。眴,同瞬; 坐,猶正; 意思是說,正在舉目遠望的一瞬間,剛剛還需眺望的遠景就已來到自己身邊了。王夫之《唐詩評選》說這幾句“造語入工,取景自細”,就是指詩人緊緊抓住船行之快來寫,卻又不直言其快,而是通過景物的變化、內心的感受,把“快”的意思顯露出來,讓讀者自己去體味。
從“曲直還今古” 以下六句,是承題中“寄蜀中親友”而來。這六句主要是向親友們傾訴自己此次乘舟而下、遠上洛陽的內心感慨,句中大意說,人世間的一切是非曲直,隨著時光的流逝,終成陳跡,此次遠行,歸期渺茫。可嘆自己空有歸隱江海之志卻每每心為形役,事與愿違。表面上看,這六句顯得有些多余,抒發的惆悵苦悶之情與前面描寫的明麗活潑也不大融洽,但只有弄清其中含義,才能理解詩人前半部分為什么會那么寫。實際上詩人是在感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有著無比誘人的魅力,可惜自己卻不能去欣賞它,享受它,只能四處奔走,遠羈他鄉。人生就象這浪峰上顛馳的船一樣,其行如飛,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盡管曾經就在眼前,卻來不及品嘗就成為了過去,這是多么可悲,又多么可嘆啊! 所以詩人才在詩中發出了“曲直還今古,經過失是非”的感慨,所以才談到了自己的“江海事多違”。
這首詩寫景明快生動,近乎速寫。詩人善于抓住客觀景物在特定情景下的特有情態,以粗線條大筆勾勒,雖著墨不多,卻能把詩人的心情意趣都從畫面中顯現出來,給人強烈的感染。
上一篇:王昌齡《龍標野宴》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魏源《三湘棹歌·蒸湘》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