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冀勤
縞素臨江誓滅胡, 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鄭成功
此詩選自《延平二王遺集》(東魯遁叟抄本)。
永歷十二年(1658),永歷帝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此時清兵已經侵占中原,鄭成功的父親業(yè)已降清。1659年,清兵追逼入云南,永歷帝遂輾轉逃入緬甸。鄭成功便與張煌言相約會師大舉北上,欲攻南京,進而收回中原。這首七絕便是出師前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晚明將領們欲收失地的決心和激情。
起句記敘了出師前的一次誓師活動,是指1659年6月間,鄭成功率兵取瓜州以后,迅速轉移,祭天祭地,吉服祭太祖,縞素(喪服)祭崇禎、隆武帝,三軍臨江慟哭誓師這件事,將士決心消滅清兵。第二句是說出師前準備的兵力和將要行進的路線,即集精兵十萬,先攻江浙一帶。第三句是說不怕天險,欲渡長江北上。長江水勢險惡,自古以來視為天塹,無法飛渡。“投鞭渡”三字,是用清王多爾袞《與史可法書》中的話,“天塹不能飛渡,投鞭不足斷流”,是以長江之險來恐嚇史可法,勸他投降的,而史可法嚴詞拒絕,寧死不降。鄭成功認為十萬大軍加上這種寧死不降的大無畏精神,是一定能擊退清兵的入侵。所以,詩的末句明確地說:“不信中原不姓朱。”“朱”是明王朝君主的姓。鄭成功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因為他深知“可憐故園已摧殘”,“一望中原無凈土”,早已下定“大明重整舊衣冠”(均見《滿逆狂竄皇室益弱痛憤交加寸衷如割》詩)的決心。然而,事實是鄭成功在南京城外便被打敗,只能撤退,領導了臺灣民眾擺脫荷蘭統(tǒng)治的斗爭,直至最后勝利。
這首詩在藝術上并無多少值得稱贊的地方,但是它明白如話,寫出了一個愛國者的真情實感,這種精神便是中華民族的靈魂。
上一篇:鄧紹基 史鐵良《出塞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陳慶元《出自薊北門行》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