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
先師有遺訓: “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 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 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 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 即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 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 聊為隴畝民。
〔先師〕指孔子。〔時務〕及時當作之務,指農務。〔解顏〕開顏,笑。〔量歲功〕計量一年的收成。〔壺漿〕盛在壺中的酒漿。
本題共二首,這是第二首。當時詩人三十九歲,因母親去世,正居喪在家。其第一首詩中曾說:“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可見正是在這時候,他才開始躬耕南畝的。在這第二首詩中,他有感于孔子遺訓高遠難及,表達了自己樂為隴畝之民的心愿。
在第一首詩中,詩人對孔子時代的植杖翁和東漢末年的龐公深表景仰,認為他們隱居不仕、躬耕自守正是得其所哉。因為天下已不可能保全,所以詩人說他們“即理愧通識,所保詎及淺。”承接第一首詩的未盡之意,所以詩人起筆便說:“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孔老夫子曾說過:“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他的意思是說:君子只講求治世之道而不考慮衣食問題。耕田也不免餓肚子,學道則可以做官得俸祿。所以君子只憂慮治世之道能否推行而不必擔憂貧窮。對這種高論,詩人實在不敢茍同,且不說學道之人是否都可以出仕作官,即如曾任魯國司寇的孔老夫子自己,雖然一輩子汲汲于推行治世之道,也不免宋衛之難、陳蔡之厄,備嘗絕糧饑饉的滋味,屢屢為道之不行而悲嘆。由此可見,孔老夫子“憂道不憂貧”的遺訓實在可望而不可及,難于實行。故而詩人轉而選取了孔老夫子不以為然的勤于躬耕之道。明人許學夷《詩源辯體》卷六論陶詩云:“靖節詩不可及者,……有一等見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徹,故其語簡而意盡。”此詩可謂是當此評而無愧。
當然,詩人志于躬耕并不是單單因為悟透了世事情理,而是因為田家生活自有其無窮的樂趣。“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計歲功,即事多所欣”六句,直抒胸臆,全無雕飾,寫出了詩人開始參加農田勞動的新鮮感覺和歡欣之情。他手持農具學習耕作,心中充滿了新奇而歡樂的情緒,禁不住嘻笑顏開,招呼農夫們加把勁,及時把農活干完。放眼望去,田野平曠。春風從遠方吹來,茁壯的禾苗隨風起伏,紛然競秀,新綠宜人,宣告了春的到來。雖然未曾計量一年的收成會有多少,但無論干什么活卻都讓人感到歡欣鼓舞。詩人以沖淡灑脫的筆觸,維妙維肖地刻畫出自己剛開始干農活時的深切感受,意趣超遠,頗得渾然天成之妙。其中“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二句,更是千古不衰的絕唱,在這里,詩人的情緒感受與自然景物融合為一,達到了忘我乃至無我之境。蘇東坡曾稱此二句詩云:“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識此語之妙也。”(《珊瑚鉤詩話》卷一引)這正是就詩人寫景抒情自然真切、不事雕琢而言的。
詩人不遵先師遺訓,混跡于農夫,躬耕于隴畝,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孔夫子時代的隱士長沮、桀溺。那時尚有孔夫子一幫憂道之士向他們問津,而今便很難見到這樣的憂道之士了。可見世道之江河日下,難以挽回。“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二句,顯然寄寓著詩人未能全然忘懷現實的深沉感嘆,流露出對清平盛世的熱切向往。但現實既已如此,詩人亦無回天之力,因而他對于自己“轉欲志長勤”的選擇深感欣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能夠避開俗務的糾纏,不也是一大快事嘛! 太陽落山以后,與農夫們相邀同歸。走到自家門口,則熱情地提出一壺酒漿慰勞這些同歸的鄉親鄰里。大家融洽相處,親切隨和,淳厚的民風讓人感到鄉間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二句,并非單指詩人而言,而應理解為,詩人與農夫無不如此。這種自然和諧的生活氣息,和黑暗官場中的傾軋、紛爭局面實有天壤之別。這種生活對來自官場的詩人來說,太富有誘惑力了。故而最后詩人真誠表達了“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的心愿。在寫這首詩的兩年以后,他雖曾為生活所迫仕為彭澤令,但僅過了八十多天便再也忍受不下去,終于從此歸隱田園,實現了自己的意愿。可以說,農家生活清曠自然、淳樸真率風氣對詩人的吸引,也是促使他下定最后決心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病起荊江亭即事(其一)·宋·黃庭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唐·劉長卿》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