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齊代詩人謝朓是個風流才子,他在出守為當時朝貴所求、風景甲東南的安徽宣城時,經常與文人墨客流連吟誦于青山綠水之間,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和文壇佳話。詩人也因此被人稱作“謝宣城”。他曾在宣城郊外寫詩送別范云的新亭,即被后人作為懷念他的一處名勝,命名為“謝公亭”。
李白這首詩一開始就點明了這一點。其中 “離別” 二字是指謝朓當年與即將赴任的零陵內史范云相別,作有 《新亭渚別范零陵》 詩一事。與謝脁氣質相仿的李白在幾百年后舊地重游,不禁觸景生情,賦詩相吊。詩的首聯是全篇的主干和濃縮,尤其是“風景每生愁”五字,高度概括并提挈了全詩的內容。從表面上看,詩的二、三聯就“風景” 二字落筆,前者以碧空中高懸的一輪明月和山谷間流淌的潺潺溪水,襯托、渲染了宴散人去后的冷靜與寂靜。這里的“客散”,自然有謝朓曾在此送別范云之意,但也不妨理解為包括謝朓在內的、意義更深的 “人生過客”。而曾經以秀色招徠過這些風流才子的山山水水,如今卻顯得空曠、孤寂,一種好景難久、人去景在的深沉哀惋從句中隱隱透出,讀來令人悵然。后者對這種景色和氣氛的渲染由遠及近,逐層加強。池邊的鮮花在春風中映著朝陽片片綻放,窗外的翠竹在秋夜中瑟瑟作響,景色雖美,卻無人觀賞,大有虛設閑置之憾。詩人正是運用了這種空負良辰、徒對美景的描寫手段,加強和加深了表面景物反復堆垛、生動刻畫的內在意蘊。前人謂此詩“五六不似懷古,乃以懷古”(王夫之 《唐詩評選》),即多少看到了蘊含在“池花” 和“窗竹”這些眼前景物背后,詩人對謝朓的縷縷情思。在這里,李白巧妙地利用了人與景物既分又合、既合又分的微妙關系,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努力造成一種強烈的感情氛圍。所以末聯“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恰到好處地將詩人前面面對謝亭景色所不斷積存起來的悵然之情一語點破,從而在人與景的分合關系中又加入了今與古的斷續關系,使全詩意境更加完美,情感愈見深摯。清人王夫之對此推崇備至,說“今古一相接”五字“盡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絕也”(同上)。這五字妙在既兜轉了前面懷念古人的內容,同時又注入了今人對人生的感慨,具有極為豐富的哲理。換言之,詩人在作品中所抒寫的 “離別” 和“愁”,不光是指當年謝朓與范云送別和由此產生的離愁,而且又是詩人與謝朓不能作同日游而產生的惆悵;不光是哀嘆謝朓辭世后秀麗景色無人觀賞,而且也是對自已去世后同樣使山水孤寂的悲感。因此“長歌懷舊游”一句蘊含十分豐富,使人在讀完全詩之后,仍有一種意猶未盡,感慨難已的感覺。
詩人李白為人豁達倜儻,醉心詩酒,沉溺山水,因而對歷史上以山水詩著稱的謝朓尤為贊賞。他在不少詩篇中都以空前的熱情贊美了這位心儀已久的古人,所以他的“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決非一般的懷古之情,而大有失知己于百年之上的慨嘆。此詩以寫景為題而以抒情見勝,原因即在于此。
上一篇: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豫章行》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