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齊平
晚逢戎馬際, 處處聚兵時。
后死翻為累, 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 經劫抱長饑。
欲逐范仔輩, 同盟起義師。
呂本中
詩題“兵亂”,指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軍大舉攻宋,占領汴京,次年俘虜徽宗、欽宗,繼續向南侵略。詩人經過汴京自被圍至陷落之后,因“親見去年城破時”(《懷京師》),遂陸續用詩追述“兵亂”情況,抒寫傷時憂國的情懷,稱為“雜詩”。原詩二十九首,這是第一首,帶有總敘性質?!巴矸耆竹R際,處處聚兵時”,即是對“兵亂”的概括。上句“戎馬”指金軍入侵,下句“聚兵”指宋人抵抗?!巴矸辍?,側重從時間上說;“處處”,側重從空間上說。各地“聚兵”,表明各地都有入侵之敵。詩人以將近半百之年,遭遇國土淪喪的戰亂。在脫身虎口之后,流亡途中痛定思痛,就深深感到“后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后死”猶言幸生,幸生而仍有“兵亂”之禍,則生不如死,故曰“翻為累”;“偷生”猶言忍死,忍死而“兵亂”無時或已,則死亦不易,故曰“未有期”。“雜詩”的第二首說“未教知死所,詎敢作生涯”,也是這個意思。“后死”二句非親歷“兵亂”者不能道,因此劉克莊認為“誦之皆可悲慨”(《后村詩話》)。至此,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從客觀上揭示了“兵亂”給自己帶來的深重苦難,這苦難也就是祖國人民所共有的。詩的后四句則主要是從主觀上表明自己對“兵亂”的抗衡態度,這態度同樣是祖國人民所共有的?!胺e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把上面“后死”二句具體化?!氨鴣y”當中饑不得食,夜不得眠,這就是苦難;追思苦難之所以造成,“兵亂”之所以產生,這就是“積憂”。“憂”中有愁,也有憤?!半s詩”的第五首說“官府室如磬,人家錐也無”,第十首說“牛亡罷春種,馬奪盡徒行”,是為“憂”中之愁。第三首說“國論多遺策,人情罷請纓”,第二十四首說“報國寧無策,全軀各有詞”,是為“憂”中之憤。那么,何以解“憂”呢?“欲逐范仔輩,同盟起義師”,參加到人民的抗金隊伍中去,擊敗侵略者,收復淪陷地,就可消弭“兵亂”,而“憂”亦隨之冰釋了。在“欲逐”二句下面,詩人自注:“近聞河北布衣范仔起義?!碑斀疖姽ハ葶昃r,北宋朝廷割讓河北、河東與金求和,兩河民眾即不奉詔,其后紛紛組織義軍,抗戰衛國。布衣范仔,就是這些義軍中的一個頭領。詩人看到北宋朝廷腐朽怯懦,不可能擊退金侵略者,因此寄希望于人民義軍,并準備投身到抗戰衛國的斗爭中去。他不但有愛國的思想,而且要拿出愛國的行動,在詩的結尾用“同盟起義師”奏出全篇舍身報國的高昂的主旋律,那“積憂”的感情內涵也由此而得到兼具悲壯與崇高美的豐富與深化。
上一篇:秦惠民《關山月》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朱靖華《再送蔣穎叔》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