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墻,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
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
這是一首寫因身置異國他鄉(xiāng)而懷戀故土、思念親人的詩。作者劉細君是漢江都王劉建的女兒。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年—前105年),朝廷把劉細君作為公主遠嫁到西域,給烏孫國國王昆莫作妻子。常年的異域生活,使得細君陷入苦悶、彷徨之中。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痹姷拈_篇即道出“悲愁”的緣由:皇家做主將她遠嫁到天邊異國,做了烏孫王的妻室。當時的烏孫國在今新疆溫宿縣以北,伊寧市以南一帶,距漢朝的都城甚遠。遠遠地托身于此,與親人故土相距猶天各一方,想和親人團聚、重游故地,已成夢想。這怎不令人悲愁? “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碑悋惖氐纳?,對于一個皇族少女說來,是難于接受的:住的是“穹廬”(蒙古包),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奶酪。然而相異的又何止于此!民族不一,語言不通,衣飾奇特,習俗相異,抬眼荒漠,舉目無親,這“悲”之深、 “愁”之多可想而知了。 “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面對這遠離鄉(xiāng)土親人,難以忍受這異國習俗,加上當時烏孫王昆莫已年老體衰,作者常思家鄉(xiāng)家人而傷悲,極盼變成黃鵠飛回漢朝的急切心情是再自然、再合理不過了。
漢朝初年,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常率眾南擾。朝廷有時出兵征伐,有時采用睦鄰政策,以求緩和。 “和親”即睦鄰的一個手段。漢元帝時王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就是著名一例。劉細君去烏孫國是明大義之舉,她思親人戀故土又是人之常情。這首詩亦即這矛盾心情中思親一面的反映。因親身經(jīng)歷,感受倍深,故這首詩寫得情切切,意拳拳,真摯動人。在寫思鄉(xiāng)悲愁的同時,從客觀上也具體地介紹了當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習俗。
《悲愁歌》同漢初的《大風歌》、《秋風辭》一樣,深受楚辭的影響,讀唱詩時句中加上舒緩語氣的“兮”,增強詩的節(jié)奏感。詩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質(zhì)樸無華的語言,朗朗上口的押韻,句句合理的推演,使得雖然短小的詩,卻將其無比的思念、急切的盼歸心情寫得淋漓盡至。
上一篇:怨篇|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悲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