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張居正·聞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初聞鐵騎近神州,殺氣遙傳薊北秋。②
間道絕須嚴斥堠,清時哪忍見氈裘。③
臨戎虛負三關險,推轂誰當萬里侯。④
抱火寢薪非一日,病夫空切杞人憂。⑤
【注釋】 ①聞警: 聽到北方蒙古族侵擾中原的警報,以此為詩題。②初聞: 剛才聽說。鐵騎: 指入侵中原的蒙古貴族首領俺答率領的騎兵。神州: 指中原大地。殺氣: 戰爭的氣氛。這里指敵人的燒殺搶掠。遙傳: 從遙遠的北方傳來。薊北: 指今河北省北部一帶。③間道: 隱僻捷近的小路。斥堠: 偵察,偵察兵。這里所說的 “嚴斥堠”,是嚴防敵人的偵察刺探。清時: 清平時期。氈裘: 毛氈制作的衣服。這里代指北方入侵的野蠻民族。④臨戎: 面臨軍事行動。虛負: 空負虛名。三關: 指河北的三個險要關隘,即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轂: 車輪的軸心。推轂即推動車子前進。萬里侯: 這里借指統領萬軍的帥才。⑤抱火寢薪: 抱著火種在柴草上睡覺,指當時的統治者不知危難。病夫: 張居正當時告病在家,故自稱病夫。空切: 憑空、徒勞地記掛、關切國家的安危。杞人憂: 杞國人憂慮天空會傾落,這本是《列子·天瑞》記載的一則傳說,這里張居正用來自況。
【鑒賞】 《聞警》這首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的優秀詩篇,是明代著名的革新政治家張居正于公元1555年所寫。時明王朝正由盛轉衰。當時他正告病返鄉,賦閑在家。他之所以要從翰林院編修的任上告病回鄉,是由于不滿朝政的昏庸腐敗。嘉靖年間奸相嚴嵩長期把持國政,實行黑暗的特務統治,豪強兼并土地,魚肉鄉民,官吏橫征暴斂,國家財政危機嚴重,東南沿海及北方邊境外患頻仍,而明朝的軍事邊防卻是一片破敗。在這種情況下,張居正深憂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特向皇帝上 《論時政疏》,提出革新圖強的主張,而不被貪圖享樂、茍且偷安的朝廷所采納,他因此憤而告病還鄉。正在此時,北方的蒙古貴族首領俺答率兵入侵,戰火在河北北部蔓延,北京處于危急之中。消息傳來,張居正憂心如焚,《聞警》一詩所表達的正是他此時的心境。
七言律詩的篇幅雖短,但這首詩的容量卻是很大的。張居正作為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胸懷寬廣,目光高遠,從這個高度出發,他看待北方異族入侵的消息,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既能從全國全局的形勢出發,又能從廣闊的歷史背景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事件,從而能深刻地表露自己的憂思和憤慨。“抱火寢薪非一日”,他用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揭示出: 釀成邊境不固、外族緊逼這種形勢,是統治者長期腐敗的必然結果。“抱火寢薪”這一個隱喻是多么的形象鮮明而又含義精深,給讀者以深切的感受和啟示。這就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邊境事件。“病夫空切杞人憂”這結末一句,則包含著深厚的意蘊: 對朝政腐朽的憤懣,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以及對自己暫時無能為力的自嘲與無奈。這種深切的感受能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優秀的政治家一般同時也是杰出的戰略家。張居正作為一個軍事戰略的領導者,當他一聽到外族入侵的消息,頭腦里首先出現的就是關于如何進行抵抗防御的戰略戰術的思考和策劃。本詩的中間兩聯,就是有關這種思慮的具體表現。他首先想到的是對北京構成威脅的“間道”,如不注意,敵人就會由此直逼北京城下,所以對小路必須堵住,嚴防敵人的滲透。這就是 “間道絕須嚴斥堠”一句的深刻含義。張居正同時又考慮到: 防守北京的三道關隘雖然險峻,但若沒有深通韜略、能征慣戰的大將和兵士把守,也不過是空負虛名而已,所以他說“臨戎虛負三關險”,他由此思慮到: “推轂誰當萬里侯”,到哪里去找到這樣的將帥之才,能以其雄才大略,推動戰爭的車輪滾滾向前呢?誰能當此重任呢?張居正在這里表現出的憂患是極深刻的。因為當時的優秀將才已被當權者殘害了不少,而且邊防久已不修,士不慣戰,在此情況下豈能抵擋敵人的驃悍的騎兵?這句詩深切地表現了張居正對投降派當權者的憤怒和對被害的愛國將士的懷念。所以這首詩從思想的深度和感情的厚度來說,都是很感人的。
文章作者:胡熙績
上一篇:愛國詩詞《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張孝祥·水調歌頭·聞采石戰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