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①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②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③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釋】 ①劍外:劍閣以南,即蜀地。薊北:今河北北部地區。②漫卷:胡亂地卷起。③白日: 一作 “白首”。
【鑒賞】 此詩是代宗廣德元年 (763) 春作于梓州 (今四川三臺)。去年 (寶應元年)四月太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為副帥,統帥各節度使和回紇聯軍進討史朝義,十月大捷,殲敵八萬,叛將張忠志等獻地歸降,官軍一氣收復河南、河北十幾個州。這年正月,史朝義自殺,叛將李懷仙等又獻首請降,至此河南河北諸地盡行收復,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平息。本篇即寫詩人避地梓州、彷徨無依中,乍聞捷報狂喜不置,平素所想出川還鄉的思歸之情,一發不可收拾。
此詩乃一時興會神到之作。杜甫展卷讀書之際,忽然有人奔走相告八年平叛戰爭結束的勝利消息。這是詩人盼望已久、而且堅信必將到來的喜訊,然而當它突然成為事實,詩人又激動得難以承受,神態失常,因喜極而嗚嗚地哭了起來,決不因自己的失態而感到難乎為情。——想必當時像杜甫這樣聞訊流淚的人為數不少。
緊接著就寫了 “卻 (回頭)看妻子”,“漫卷詩書”兩個潛意識的動作來表現狂喜的心情。蓋人在極度高興時,都有一種希望與他人分享的愿望,回頭看妻子 (或妻兒) 的這個動作,就是潛意識的,極富意蘊。同時展開的書卷也就看不進去了,于是手忙腳亂地卷了起來,這個動作表明詩人在梓州呆不長了,真想立刻回鄉。
頸聯即承 “喜欲狂”寫還鄉的愿望。“白日”、“青春”既寫季候,也暗示政治上的冬去春來、雨過天晴; 杜甫本來就好酒工詩,在這大快人心的喜訊傳來之時,他更不禁要昂首高歌、開懷痛飲、為之慶賀; 成都草堂回不了,梓州乃暫居之地,而現在大亂已定,詩人不只是想回成都,還想結束流寓異鄉的生活,踏上回故鄉洛陽之路; 望著窗外明媚的春光,想到一路上風和景明,可助行色,喜極之情,手舞足蹈之狀躍然紙上。
進一步,詩人連路線圖都想好,并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出川以水路方便,無非是從梓州沿涪江下渝州,沿長江出巴峽、巫峽,直到武昌,再溯漢水北上襄陽,然后改行陸路,最后回到洛陽 (作者自注說“余田園在東京”)。蕭滌非釋: “即是即刻。峽險而狹,故曰穿。出峽水順而易,故曰下。由襄陽往洛陽,又要換陸路,故曰向。”這是說用字的精練。所謂巴峽,指渝州以下從云陽到夔州之川東峽江地帶。此詩以想象還鄉路線作結,而且自然形成當句對 (例如“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同時又是流水對,自然工整,妙手偶得,唐詩中很少有能與其媲美的。
前人謂杜詩強半言愁,本篇一句敘事,余俱寫情,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其疾如飛,浦起龍甚至認為是老杜 “生平第一首快詩”。像這樣情調歡快、熱情奔放之作,在李白一定是施之于歌行,而杜甫卻用了七律。作為律詩,講究工整最為重要,而工整的講究,又不免以喪失自然流暢為代價。杜甫的高明處,就在于他能調合這一矛盾: 他不堆砌排比詞藻,而注意從活的語言中發掘天然對偶的因素,在安放對仗時注意到語氣的疏落和保持流動的風致,如本篇中的 “青春”對 “白日”,“放歌”“縱酒”對 “作伴”“還鄉”,以及末聯的地名當句對,都是信手拈來自成對偶,甚至還對得很工,其他類似詩例如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等,同樣自然成對。申涵光曰 “讀杜諸律,可悟不整為整之妙”。這 “不整為整” 四字,便是杜律在七律藝術上的創造,為七律創作提供了有益借鑒。本篇讀起來只感到揮灑自如、一片神行,即是放歌,初未覺有律的存在,這正表現了詩人對律詩的掌握,已超越必然而進入自由王國。
文章作者:周嘯天
上一篇:愛國詩詞《廖仲愷·聞變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張居正·聞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