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南鄉子》原文賞析
南北短長亭,行路無情客有情。年去年來鞍馬上,何成?短鬢垂垂雪幾莖。孤舍一檠燈,夜夜看書夜夜明。窗外幾竿君子竹,凄清,時作西風散雨聲。
劉秉忠為元朝開國重臣,元初禮儀典章制度多出其手,這首詞當是尚未發跡亨通時的作品。據《元史》本傳載:“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年十七時,為養親之故,出任邢臺節度使府令史,因不愿作一刀筆吏,老死案牘間,遂投筆而去。但在他隨海云法師參拜元世祖備受青睞之前,他一直是飄泊播遷,無所成就。詞的上片感嘆去日苦多,一事無成,即為彼時彼地真實心境之寫照。
“南北短長亭,行路無情客有情”。為方便旅客和行役之人,古代交通大道上往往間隔數里即設有一亭,所謂“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是也。這亭子可供旅人休息小憩,也可用作設宴祖道,送別行者之地。而思家念親的游子又可根據亭子約略計算出離家之遠近。所以,這亭子與那黃塵古道,雖同是無知無情之物,但在有情人眼里,卻凝聚了許多情感因素,可以引出悲歡苦樂各種滋味。“年去年來鞍馬上,何成?短鬢垂垂雪幾莖”。古代理想的人生道路為功成身退,若果真已名標青冊,功垂千秋,即使滿頭白發老于山水,也死而無憾,正因為理想尚未實現,功業不見蹤影,才痛感日月其邁,時不我待,鞍馬秋風中,雙鬢中那幾叢白發真令人驚心動魄,還有多少歲月,多少精力去搏擊呢?
詞的上片不無哀嘆之音,但詞人并未一味沉溺其中,咀嚼心靈的傷痛,到下片即陡地一振,復歸于清雅剛健之聲。“孤舍一檠燈,夜夜看書夜夜明”。雖是人到中年,且極不得志,詞人卻沒有產生萬事休的念頭,他還要讀書,還要追求。可以想見,孤舍風寒,青燈黃卷,長夜苦讀,這是多么凄涼的生活,非有恒心者擔當不了這份凄涼,非嗜學者承受不了這種冷清,要當以學為本、為學而學者方可入此蕭條冷落之境而怡然自如。據《元史》本傳載:“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邃于《易》及邵氏《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這種以讀書為本性之需要者與為求名利而讀書者真是天壤之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孕育了一個個出色的政治家、文學家。“窗外幾竿君子竹,凄清,時作西風散雨聲”。讀書到深夜,無紅袖添香,無美人伴坐,唯有窗外翠竹,風吹蕭蕭,弄出一片風雨聲,造出一個與詞人心心相印的清寒而自我完足的世界,這正是一個極蕭條又極耐尋味的境界。
上一篇:《黎庶燾·賣花聲》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弘范十首·南鄉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