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魯迅·慣于長夜過春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②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③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④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⑤
【注釋】 ①此詩作于1931年2月,原詩無標題,后錄入1933年2月7日所作 《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之中。②挈婦將雛: 攜帶著愛人和孩子。鬢有絲: 鬢角上有白發。1931年1月17日,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秘密逮捕了五位左聯作家,即李偉森、柔石、胡也頻、馮鏗、殷夫。因柔石被捕時,袋里有一份魯迅和北新書店所訂的合同,因此反動派要抓魯迅。從1月20日至2月28日,魯迅全家避居日本人開設的花園莊公寓三十九天。③依稀: 仿佛。慈母: 當時魯迅母親住在北京,她擔心魯迅,急得掉淚。魯迅2月4日《致李秉中》信: “上月中旬,此間捕青年數十人,其中之一,是我學生 (或云有一人自言姓魯)。飛短流長之徒,因盛傳我已被捕……老母飲泣,摯友驚心。”變幻大王旗: 此句可理解為譏諷蔣介石對魯迅的通緝和招安。1930年3月,因魯迅參加自由運動大同盟和左聯,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呈請中央密令通緝 “墮落文人魯迅?!?1930年底,有人向蔣報告大學院每月領取津貼三百元的特約著作員周豫才就是左聯的魯迅,是否除名。蔣介石卻狡猾地指派教育部里魯迅的舊交去告訴他,我素來敬佩他,還希望會見他,如果他能出國到日本去,職位可以保留。蔣介石的這一圖謀遭魯迅拒絕。不久柔石事件發生,國民黨反動派欲羅織魯迅入案,逼他出國,在日本的李秉中也一再來信請魯迅東渡日本,魯迅亦不為所動。另一解釋則指當時國民黨南京政府和地方各實力派之間的矛盾沖突和戰爭。如1929年2月爆發的蔣桂戰爭,8月爆發的蔣和閻、馮戰爭,1930年5月爆發的第二次蔣閻馮戰爭。④忍: 反語,不忍、豈忍。朋輩: 主要指柔石等五位革命作家,他們于1931年2月7日被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秘密殺害。刀叢: 反動派的屠刀叢中,喻魯迅處于白色恐怖之下。⑤無寫處: 《為了忘卻的記念》: “但末二句,后來不確了,我終于將這寫給了一個日本的歌人。可是在中國,那時是確無寫處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緇(zi) 衣: 黑衣,當時魯迅穿一件黑色長袍。
【鑒賞】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力量進行了兩個“圍剿”,一是對中央蘇區為中心的 “軍事圍剿”,一是對上海 “左聯” 為中心的“文化圍剿”。1930年國民黨反動派的 “文化圍剿”失敗,“統治者也知道走狗文人不能抵當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于是一面禁止書報,封閉書店,頒布惡出版法,通緝著作家,一面用最末的手段,將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處以死刑?!薄白舐摗蔽逦磺嗄曜骷揖褪窃谶@樣的白色恐怖統治下,于1931年1月17日被秘密逮捕,2月7日在龍華警備司令部里被秘密槍決。
當得到五位作家犧牲的消息后,魯迅當時的心情是: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成了這樣幾句: 慣于長夜過春時……?!?因此,“悲憤”是全詩的靈魂,也是本詩的特色。在漫漫長夜中,舉家避難于客棧之中,怎不憤! 反動派耀武揚威,老母思兒流淚,怎不憤! 戰友遇害,有人身中七彈,慘絕人寰,怎不憤! 憤激之余自然 “怒向刀叢覓小詩”。有恨才有愛,正因對反動派的暴行憤怒,才對自己親人的遭遇、戰友罹難,感到深切的悲慟。這一悲一憤,表明了魯迅愛憎分明的感情,表現出作為共產主義者的魯迅的鮮明立場。五位作家的犧牲,魯迅稱 “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可見魯迅想到的不僅是幾位烈士,他心中想到的是 “中國”,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只有對祖國無比熱愛的人,心中才處處時時想到祖國的命運,哪怕是最為悲憤的時刻。
詩歌前后在文字上稍有改動,為山本初枝女士寫這首詩時,作 “眼看”、“刀邊”; 為許季裳寫這首詩時作 “忍看”、“刀邊”; 到寫 《為了忘卻的記念》時作 “忍看”、“刀叢”。從 “眼看”到 “忍看”,從 “刀邊” 到 “刀叢”,將悲憤之情表現得更強烈,將反動派恐怖統治之殘酷揭露得更徹底,真是越改越深刻。
文章作者:步大唐
上一篇:愛國詩詞《劉過·沁園春·張路分秋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李綱·感憤有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