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柳亞子·自題磨劍室詩詞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劍態簫心不可羈,已教終古負初期。①
能為頑石方除恨,便作詞人亦大癡。
但覺高歌動神鬼,不妨入世任妍媸。
只慚洛下書生詠,灑淚新亭又一時。
【注釋】 ①羈(ji):馬絡頭,這里是“系住”、“控制”的意思。“不可羈”句猶言滿腔的壯志幽情像脫韁的野馬任意奔騰。終古: 這里是久遠,長久的意思。《楚辭·九歌·禮魂》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
【鑒賞】 詩起筆劍態簫心,比喻俠骨幽情。清人龔自珍的詩詞中常常提到劍和簫,如 《湘月》詞寫道:“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 《又懺心一首》寫道: “來何洶涌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簫。” 《漫感》寫道: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龔自珍的友人吳文澂曾為龔作 《簫心劍態圖》。在龔的詩中,“劍”象征戰斗的壯志,“簫” 象征壯志難酬的幽怨。曾自稱 “我亦當年龔定庵”的柳亞子,在這里正是沿用其意。頭兩句連起來就是: 滿腔的壯志幽情禁不住在我胸中奔涌翻騰,遺憾的是理想長久未能實現,有負自己當初的期望。
三、四句說: 人要能夠像頑石一樣沒有感情才能免除憤恨,面對罪惡的反動統治,做一個舞文弄墨的詩人也顯得太癡而無濟于世。頑石歷來被當作無知無覺、無愛無恨的最典型的象征。“能為頑石方除恨”與眾所熟知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恰好是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說明社會黑暗,不容人不憤怒和悲痛。
五、六句說,即使我的高歌朗吟能夠感動神鬼又有什么用呢?倒不如在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本色,隨遇而安,美丑善惡一任人們去評說好了。杜甫 《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有 “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的句子,作者活用其句,表示對自己詩才的自負。妍媸,美好和丑惡。歐陽修 《洛陽牡丹圖》詩: “今花雖新我未識,未信與舊誰妍媸。”入世,對佛家所說 “出世”而言,此指投入生活的激流。
最后兩句作者感嘆自己是一個只能吟詠度日的書生,徒然灑淚興嘆,不能有所作為。《世說新語·輕詆》載: 洛下書生詠音重濁,顧長康譏其為 “老婢聲”。又,《世說新語·雅量》: “桓公伏甲設饌。”注引宋明帝 《文章志》:“(謝)安能作洛下書生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后名流多學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作者借以自嘲。
新亭,一名勞勞亭,三國吳筑,故址在今南京市南。東晉偏安江南后,一些流亡的高級士族官吏,常常在這里宴集。有一次,周顗在座中嘆道: “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座客皆相視流淚。本詩作者面對清王朝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感自己的處境和心情同東晉偏安后的愛國之士有類似之處。
柳亞子是一位感情豐富的愛國詩人,他想為國家民族干一番事業,而又自感書生無用,徒有 “灑淚新亭”的悲嘆。在這一類詩里,我們感到詩人把豪情和哀婉,慷慨悲歌和纏綿曼吟融為一體。沉郁悲涼,歌哭無端,這是他詩歌風格的一個重要特色。
文章作者:陳淑寬,艾虹
上一篇:愛國詩詞《沈鈞儒·自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李蔚如·贈友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