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詩經·無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①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②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③
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④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⑤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⑥
【注釋】 ①子:你、你們。袍: 戰袍。“與子同袍”言與你同披戰袍。②于:語助詞。興師: 起兵。戈矛: 兵器名。 同仇: 共同對敵。③澤: 通 “襗”。 內衣, 如今之汗衫。④矛戟 (ji): 兵器名。偕作:共同行動。作,起,行動。⑤裳: 戰裙。⑥甲兵: 鎧甲、兵器。偕行: 同行,同赴前線。
【鑒賞】 《無衣》出自 《詩經·秦風》。據 《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 (前505),吳國入侵楚國,攻破楚國郢都,焚毀楚室宗廟,楚國亡在旦夕。楚臣申包胥乞師秦國,哭于秦庭七日夜。秦哀公為之賦《無衣》,發兵救楚拒吳,擊退入侵者。故一般以為,《無衣》乃秦哀公所作。但據詩意,“無衣”、“無裳”既與秦王無涉,也與楚室無關,應為秦國勞苦民眾之作,哀公借此賦詩言志罷了。秦處陜甘一帶,其地貧瘠苦寒、其俗質樸尚勇,且迫近羌、胡,多受侵擾,故《秦風》多詠田獵征伐之事。《無衣》即秦民抵抗入侵,慷慨應征,相約從軍之歌。
詩凡三章,三章一意,總謂國中民眾于無衣無裳的艱苦條件下,仍同心協力、同仇敵愾、保家衛國、共赴前線,真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充滿崇高的愛國主義激情和強烈的英雄主義氣概。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詩經》 中反映戰爭題材的詩篇,也大多為反戰、厭戰之作,像 《無衣》這類修習戰備、崇武尚勇的作品,極為罕見。中華民族歷來也不畏強暴,為保衛祖國、保衛家鄉,可前仆后繼,視死如歸,《無衣》即表現了中華民族這一可貴的民族精神。
在藝術上,《無衣》重章疊唱、回環復沓,給人以眾口一詞、萬眾一心的強烈印象,特別是 “同袍”、“同仇”、“同澤”、“偕作”、“同裳”、“偕行”的反復詠唱,與詩歌所要表現的同心協力、團結奮戰的主題,取得了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同時,詩三章,皆以反問句起,又給人以硬語盤空、起勢突兀之感,這也大大增添了詩歌的氣勢和力量,強化了慷慨激昂的士氣和軍威,有強大的鼓舞作用。
文章作者:傅正義
上一篇:愛國詩詞《陳銘樞·挽王、秦、葉、鄧諸公遇難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吉鴻昌·無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