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中見西山口號·張際亮
試馬春城晚更涼,百年空剩鬢絲長。
西山不改青蒼色,卻為人間送夕陽!
道光十八年(1838)春天,詩人正客居北京,有一天外出途經西山,從車馬中目見夕陽西下,山色青青,想到自身的遭遇,不禁觸動詩情,隨口吟成了這首小詩。
詩的起句便籠罩著一股不同尋常的悲涼氣氛。在春寒料峭的北京城里,傍晚駕車行駛,只覺得涼氣逼人,比起白天越來越重。從表面上看,此句似乎只是客觀記敘,其實,這句中更別有傷心懷抱。何以見得呢?詩的次句直言不諱地作出了回答。從詩人對自己大半生以來,空空地只剩下兩鬢白發日見增長的嗟嘆聲中,可知其生平懷抱,一無施展,心中的悲涼是不言而喻的。詩中的“百年”喻有限的人生,“空剩”二字含有無盡的悲哀和感慨,而“鬢絲長”則是形象地描繪出詩人請纓無路,報國無門的潦倒情景。張際亮從青年時代起就胸懷大志,非常關心民生的疾苦,通夷情、有籌邊之策。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他曾屢次赴京會試,皆未能中,這在封建時代,就等于阻斷了他從政濟世的必由之路,注定了他一切美好的理想都猶如鏡花水月,不可能有任何結果。這就是為什么詩的一開始就籠罩著悲涼氣氛的根由所在。在“百年空剩鬢絲長”的詩人看來,再美好的景物也都會因情染上傷心的色彩,更何況春城的傍晚正彌漫著實實在在的逼人的涼氣呢!
當詩人從悲涼的氣氛中抬起頭來時,無意中將目光投向西山,吟出了更悲涼的下二句。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總稱,系由妙峰山、香山、玉泉山、翠微山等組成,為京郊著名的風景勝地。西山在任何時候都山色青青,永遠不會改變它那象征著充滿生機的青蒼之色,所以它也一點兒不用為歲月的流逝憂慮發愁,毫不留戀地為人間送走了又一個晚晴。透過三、四兩句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琢磨到詩人的心境是很不平靜的,這里既有對青山不老的無比羨慕,甚至不無妒意,又有白發奈何不得青山的浩嘆。如果這樣理解不錯的話,那么在這浩嘆的背后,積聚著的正是詩人心中更為沉重的悲涼之感。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這首小詩,主要借助“鬢絲”和“山色”的巧妙對比,形象深刻地反映出詩人嗟嘆年華老去,雖有一腔熱血,卻又不為朝廷所用的內心苦悶,真實地體現了封建時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愛國憂心如焚的心情,給后人留下深遠而又傷感的思索。
上一篇:清·費密《朝天峽》寫景抒情
下一篇:清·譚嗣同《晨登衡岳祝融峰》登山觀日出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