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孤山·金農
古縣蕭條對岸開,大江行色榜人催。
水風多處輕抬眼,浮出青山似覆杯。
這是一首即景寫情的名作,看似平淡,實則有味,詩中寄寓了作者孤傲不羈的性情。“古縣”即贛北的彭澤縣,北臨長江,正對江中的小孤山。
第一句寫即將離去的彭澤縣,“蕭條”二字概括了詩人對它的整體感受。看來詩人并沒有什么留戀之意,所以后接的“對岸開”三字似乎帶有擺脫的意味。第二句寫登船過江。“行色”即旅行出發前的跡象,“榜人”就是船夫。“催”字恰體現了行色匆匆之狀。船夫的催發反倒襯托出主人的不急于離去,他好像還在猶豫彷徨,若有所思。當然這不是因為舍不得古縣城,而是因為前方的目的地也缺少某種吸引力,提不起詩人旅行的興致來。臨出發之際,他忽然對自己究竟想去哪里感到了茫然。
下面兩句描寫江中的小孤山,緊扣題目。“輕抬眼”恰說明詩人在渡江時一直未抬眼,江中的景致不能引起觀覽的興致,他還處于沉思當中。直到船近江心,水大風急,舟身搖晃起來,詩人才偶然抬頭,這時正好面對著江流中央的小孤山。人心中想念什么,眼前的景致就會像什么。此時詩人在郁悶、孤獨當中一定想到了酒,酒是澆平塊壘,忘卻憂愁的唯一手段。果然小孤山就變成了一只巨型的酒杯,真正是心物相印。然而遺憾的是眼前的酒杯倒扣著,根本無法盛酒,這該有多么掃興啊!“覆杯”的比喻把詩人百端不適的心情表現得入木三分。
小孤山,世人又呼為“小姑山”,山側有一磯,人稱“彭郎磯”,蘇軾曾有“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誦甚廣。后來文人過此往往借題發揮,金農不會不知道。他并沒有湊趣,只管真實地描寫自己的感受。他看到的不是“姑山”,恰恰是真正的孤山。在現實社會中的孤獨感,不肯隨波逐流的傲岸之氣都在這只“覆杯”當中生動地表現出來了。所以“覆杯”是對全詩氛圍的一種點化。
鄭板橋評論金農的詩時說:“不須論骨髓,誰得學其皮。”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看到金農自出手眼,別具懷抱的詩歌風格。
上一篇:施閏章《過湖北山家》歸隱心志詩
下一篇:宋湘《貴州飛云洞題壁》抒發物是人非,年歲不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