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湘東驛遵陸至蘆溪·查慎行
黃花古渡接蘆溪,行過萍鄉路漸低。
吠犬鳴雞村遠近,乳鵝新鴨岸東西。
絲繅細雨沾衣濕,刀剪良苗出水齊。
猶與湖南風土近,春深無處不耕犁。
此詩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春作者游粵北歸途中。詩寫湘東贛西農村景象,富有生活氣息。詩題中之“湘東驛”屬湖南醴陵,由此東行至蘆溪,即屬江西萍鄉。在這段路程中,作者是沿著陸路走的,故稱“遵陸”。
詩從眼前所見,即事寫景,一派農家風光,使人耳目一新。前六句純用賦體。首聯是說由湘東驛東行,經過黃花渡便接近蘆溪進入萍鄉地界,道路由高而低,眼前已經是湘西平野了。接著中間兩聯,作者以極其喜悅的心情,描繪這里的景象:遠遠近近的村莊,雞鳴犬吠之聲,隨處都可以聽到。河岸的東西兩邊,乳鵝新鴨,成群結隊地嬉戲游泳、農村興旺的景象,煞是喜人。作者經過這里的時候,正逢微雨,那沾衣欲濕的雨絲,就像剛剛繅出來的繭絲那樣細,那平疇里一碧無際的秧苗,就像剪刀剪過似的又綠又嫩又平平整整,時節已是深春,眼看就要到初夏大忙的季節了。這兩聯對仗極為工整,層次分明,作者先寫平野里遠近的村莊,記其所聞;次寫河岸邊的新鵝乳鴨,書其所見,再寫田疇間的宜人景色,那沾衣欲濕的細雨、那出水整齊的秧苗,一切都是生意盎然。作者雖沒描寫這里農家的養蠶事業,但從“絲繅細雨”這句來看,作者想見這里的蠶桑事業一定也是很發達的。作者是在行旅中經過這里,所以著重寫其所聞所見,但就是這些,已足以說明作者心情喜悅的程度了。我們在小時候,都曾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詩序》),那篇文章里寫桃花源的情況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是人們向往的地方,拿作者所寫的贛西沃野和桃花源比起來,我看,幾乎是毫無遜色的。如果作者竟留在那里做客,那么,“豐年留客足雞豚”,我想,一定也會受到“設酒殺雞作食”的禮遇的。
作者在詩的結尾兩句說:“猶與湖南風土近,春深無處不耕犁。”湘贛兩省接壤,風土人情,宛然相似。“春深無處不耕犁”,更是湘東贛西的共同特色。這兩句本為贊美贛西之筆,但就前句來看又多了贊美湘東的意思,表明湖南農村的情況,比起贛西來,同樣是富有生氣的,有此一筆,詩的意境也更為寬廣。多么富饒的土地,多么勤勞的人民,作者以抒情的語句作結,此時此境,作者全然忘記衰年行旅的辛苦了。
本詩從取材到語言風格,甚至整個藝術表現手法,都顯然深受古典田園詩的影響,或者不妨說,它本身就是一篇較為出色的田園詩,然而比較之下,本詩與傳統田園詩的不同之處是相當明顯的。傳統的田園詩大部分以表現隱逸為旨趣所歸,篇末往往抒發所謂“歸歟”之嘆,與此相關,它們筆下的事物與農民的勞動生活常有一段距離。查慎行的這首詩,不光贊美了農村質樸閑靜的氣象,全詩更多卻是著眼于農民的春種春播,這樣自然就使作品更貼近生活,貼近農民的感情。因此,本詩的內涵比一般的田園詩也顯得更為豐滿深厚。
上一篇:張問陶《醉后口占》對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下一篇:柳亞子《自題磨劍室詩詞后》抒發獻身報國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