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991~1055),字同叔,祖籍撫州臨川(今南昌)。少有文名,被譽為神童,皇帝親自召見,賜進士及第。曾任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死后謚號元獻。晏殊不僅自己身居高位,同時也注重提攜后人,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都是他的弟子。晏殊在文壇上以詞著稱,小令寫得最好,有詞一百三十多首,集成《珠玉詞》,大部分寫閑逸生活,風格纏綿幽美,用語新奇,有不少名句。
踏莎行
【原文】
祖席 ① 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 ② 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注釋】
①祖席:離別時設置的酒席。
②棹:木槳,這里指船。
【譯文】
餞行酒席上唱完離別的悲歌,亭中散了離別的飲宴,塵土遮住了視線,離人仍頻頻回頭。送行人的馬隔著樹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隨著江波漸去漸遠。
畫閣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樓望斷天涯,夕陽下只能看見江波無邊無垠。世間無窮無盡的是離愁,我的心要飛到天涯地角尋他個遍。
【鑒賞】
這首詞寫離愁別恨,場景鮮活,真實感人,韻味十足。
上片寫離別的情景。地點是在“長亭”,“祖席”、“離歌”、“別宴”是相同的意思,以重復的手法渲染依依惜別之情,突出了分別時的不舍。后面三句寫的是離別之后,雙方還是不肯罷休,頻頻“回面”點出雙方情意真切。最后兩句寫別后雙方的反應。“嘶”和“轉”用得極妙,互相映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把此情此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下片寫主人公對情人的思念。他身處當年相聚的“畫閣”、“高樓”,舉目遠望,希望可以暫緩相思之苦,卻觸景生情,反而更是神傷。“只送”二字飽含著幽怨和無奈,看似平淡,其實蘊涵著真摯的情感。最后兩句緊接上句,是對愛情的宣言。自己的愁緒無窮無盡,再加上一句“天涯地角尋思遍”,瞬間把感情推向了高潮。
這首詞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浸透了哀傷幽怨的情思。難怪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稱贊這首詞:“足抵一篇《別賦》。”這樣的評價是中肯的。
上一篇:晏殊《踏莎行·小徑紅稀》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晏殊《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詩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