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戀花
檻(jiàn)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ān)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jiān)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題解】《蝶戀花》原為唐教坊曲。詞牌始于宋。雙片同調(diào)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韻。此詞牌一般以抒寫纏綿悱側(cè)或心愁的情感為多。宋以來柳永、蘇軾、晏殊等人的《蝶戀花》都是歷代經(jīng)久不衰的絕唱。
【注釋】1.檻:欄桿。2.羅幕:絲羅的帷幕。3.朱戶:朱門,指大戶人家。4.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
【串譯】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霧,露珠沾濕蘭花似乎是在飲泣,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雙飛去。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的苦恨,斜輝直射到破曉,穿入紅門人家。昨夜西風(fēng)慘烈,綠樹凋零,我獨自登上高樓,遠望天涯路的盡頭。想給心上人寄封信去,怎奈高山連綿,碧水遠長,又不知道心上人身在何處。
【賞讀提示】此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上片運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tài)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fēng)”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xué)的三種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廓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誦讀時請注意:《蝶戀花》它的上、下片之間,在境界、風(fēng)格上是稍有區(qū)別的。景色蒼涼,心緒沉重,但卻不消沉。上片取境較狹,風(fēng)格偏于柔婉;下片卻境界開闊,風(fēng)格近乎悲壯。詞中用了烘托與反襯的手法寫女主人公內(nèi)心的悲苦。前者如“檻菊愁煙蘭泣露”,是以悲景寫愁,與詞中人物同病相憐;后者如“燕子雙飛”“明月穿戶”,都以樂景寫悲,以雙燕、月光無情反襯女子有情。誦讀時不可一味將自己“埋”在婉約情緒之中不能自拔。離愁之苦固然可訴,上片的“菊花”“煙霧”“蘭花”“露水”“羅幕”“輕寒”“燕子”“月光”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足夠充分了,下片“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有了登高望遠之蒼茫境界,一個“獨”字更添悲慨之意,應(yīng)沉實穩(wěn)健地將其“砸出”。有了這層沉淀,即便是“彩箋”“尺素”無寄處,也可以將語調(diào)稍稍落下,最后在“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渺茫無著的悲慨悵惘中結(jié)束全詞。這個中間“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過渡很重要,誦讀者如能把這個“高境”表現(xiàn)好了,整首詞才具備了“出彩兒”的資本,才能在婉約詞中可以俯視群眾,獨領(lǐng)風(fēng)騷。
【斷句頓挫建議】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推薦名句】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上一篇:《晏殊·浣溪沙》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晏殊《木蘭花》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