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他的籍貫有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和太原兩說。自幼家境貧寒,靠農耕以自足,開元十五年(727)方得以進士及第。起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后因博學,超絕群倫,調汜水尉,后獲罪被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北歸,于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并結識李白,后離京返長安任江寧丞。后因被謗被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中,亳州刺史閭丘曉因忌才將其殺害。其七絕詩尤為出色,于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絕圣手”之稱號,更得“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
塞下曲(其二)
【原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 ① 日未沒,黯黯 ② 見臨洮 ③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注釋】
①平沙:大沙漠。
②黯黯:同“暗暗”。
③臨洮:在今甘肅定西市西部,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秦長城西起點,因臨洮水而得名。
【譯文】
飲完戰馬度過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風似尖利鋼刀。無邊沙漠天邊殘日還未落,昏暗中隱約地能看見臨洮。想起昔日長城腳下鏖戰急,都說將士們當年的斗志高。從古到今這里是黃沙彌漫,戰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亂拋。
【鑒賞】
這是一首以長城附近邊疆為背景所作的樂府詩。通過追憶開元二年(714)唐將薛訥大破吐蕃的故事,展現了戰爭的悲烈嚴酷,流露出詩人強烈的反戰思想。
詩的前四句勾畫了一幅晚秋塞外落日沙漠的蒼涼景致。飲完戰馬后急匆匆地橫渡秋水奔赴遙遠邊疆,即使水寒風厲。廣袤的沙地隱隱露出沒有完全消失的夕陽,蒙蒙暮色中依稀可見臨洮。
詩的后四句追溯以往長城發生的戰事,展現了戰后的慘烈景象。長城在古代是軍事要地,頻發戰爭,軍兵誓死保衛。古往今來,長城內外荒草叢生,列列白骨在滾滾黃沙中依然清晰可見。
全詩彌漫著凄涼的氣氛,用精簡的語言卻將戰爭的凄慘和嚴酷展現得淋漓盡致,表達了詩人強烈的反戰思想,對人民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極具穿透力。
上一篇:王昌齡《塞下曲(其一)》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