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王昌齡《從軍行·一、二、四》
烽火城西百尺樓①,黃昏獨坐海風秋②。更吹羌笛關山月③,無那金閨萬里愁④。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⑤。撩亂邊愁聽不盡⑥,高高秋月照長城。
青海長云暗雪山⑦,孤城遙望玉門關⑧。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⑨。
注釋
①烽火:古代于邊防要地筑高臺,敵至則燃火報警,稱烽火。百尺樓,即置烽火的戍樓。
②海風秋:從青海湖上吹來陣陣帶著秋意的寒風。
③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辭·漢橫吹曲》舊題。《樂府解題》曰:“關山月,傷離別也。”
④“無那”句:謂因笛聲而觸動相思。無那,同“無奈”,無可奈何的意思。金閨,這里指住在華美閨房里的少婦。
⑤總是:都是。
⑥撩亂:心緒煩亂。
⑦“青海”句:謂青海湖上層層濃云使雪山晦暗無光。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青海湖一帶發生戰爭。
⑧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
⑨樓蘭:漢西域國名(今新疆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同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朝使臣。昭帝元鳳四年(前17),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這里借用典故,意指消滅敵人。
賞析
王昌齡的這組《從軍行》一共七首,都是寫邊關征戰生活。他擅長思致縝密、講究作法的七絕,為了彌補反映復雜內容時短章的局限,就創作出了這種相關連的多首七絕詠邊事的連章組詩。這里選了王昌齡這組《從軍行》中的第一、二、四首。
《從軍行》用組詩的形式表現了邊塞詩的不同題材內容,有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邊愁,有面對慘烈戰爭時的激情與悲壯。第一、二首都是寫邊愁,但寫法又有特色。第一首先寫征人獨坐在黃昏的烽火臺上,思念著萬里之遙的閨中人,而悲涼的羌笛聲更加重了這種思念之情,這時作者轉過一層,從征人想象中的閨中人來著筆,寫閨中人似乎聽到了羌笛聲,卻不能飛越萬里關山,所以愁緒萬端。這樣詩歌就把萬里之遙的邊關與金閨放在同一個畫面中,以視境的空闊反襯天人遠隔的無奈,同時也在同一首詩中有了征夫和怨婦兩個視角,顯得很有立體感。第二首開篇就寫樂聲,寫由樂聲引發無限的離情別意,到了第三句,這種沉浸在悲涼樂聲中的傷感之情漸積漸多而達到高潮,第四句似乎已經無法再寫下去了,作者卻突然宕開一筆,以月照長城的景語結束,從前三句的琵琶邊愁到最后一句的月照長城,前三句為情語,最后一句為景語,語脈斷而意脈不斷,將情與景完美融合,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令人回味悠長。
對于第三首所表現的情感有兩種理解,這種理解的不同主要來自后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一種是認為不擊破敵人絕不回還,表示將士豪氣干云;另一種認為是不擊敗敵人就不能回還,表示將士心中悲壯慷慨。作為體現盛唐氣象、盛唐風骨的重要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是具有剛健風骨的,但這種剛健風骨并不一定是處處充滿樂觀的豪情。事實上,隨著詩人對邊塞、對戰爭有了越來越多的理解甚至親身體驗,隨著邊塞詩的發展,詩人不再像初唐的楊炯那樣并未到過邊塞、只是憑著一腔豪情熱血便寫出了“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那樣的豪邁之語,而是有了更多人文關懷和理性反思,所以王昌齡會替征人戍士唱出悲涼的邊愁,會寫出他們面對慘烈戰爭時的悲壯,這既壯也悲就比昂揚的樂觀有更多復雜的內涵。《從軍行》是這樣,被認為是王昌齡壓卷之作的《出塞》也是這樣。
上一篇:王昌齡《長信秋詞·其三》古詩全文賞析,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和主旨大意?
下一篇:解讀王昌齡《出塞》的主旨或賞析,詩表達了什么思想?